
索引号: | 330522/2022-02638 | 成文日期: | 2022-06-2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长农发〔2022〕49号 | 发布机构: | 长兴县司法局(长兴县行政复议局) |
统一编号: | ECXD65—2022—0003 | 有 效 性: | 有效 |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
现将《长兴县创新打造“未来农场”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长兴县农业农村局
2022年6月28日
长兴县创新打造“未来农场”五年行动计划
(2021-2025)
根据《湖州市创新打造“未来农场”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湖乡振办〔2021〕12号)文件精神,为创新打造我县“未来农场”,开好“共富班车”,推动农业“双强”走在省市前列,特提出如下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数字化改革和农业“双强行动”,坚持产业生态化、管理智能化、要素集约化、生产标准化“四化同步”,聚力科技含量高、建设水准高、智能程度高、生产效率高、质量效益高、共富成色高“六高集成”,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助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绿色样本提供更多的“三农”案例。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休闲农业领域,创新打造彰显绿色共富基因、特色应用场景、示范引领作用的县级“未来农场”30家,其中种植业10家、畜牧业10家、渔业5家、休闲农业5家。
二、建设标准
(一)基本标准
1.基础条件好。围绕土地集中连片、功能布局合理、 主导产业突出、生态环境优良等重点,建设适宜机械化作业的高标准农田或智能设施。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建立生产、管理、销售等农业企业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投资额达到1500万元以上。
2.智能水平高。围绕“产业大脑+产业地图+数字农业工厂(基地)”发展模式,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平台,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可实现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自动管控、监测预警、精准决策,智能化、数字化场景应用3个以上,从业人员人均劳动生产率高于面上1倍以上。
3.经营体系优。全面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及绿色综合种养新模式,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落地1-2个农业高新技术成果,通过科技应用促进产业高质高效。集成应用农产品溯源、投入品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实现生产、销售全程可追溯,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亩均产值比面上提高30%以上。
4.带动能力强。与村集体、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当地农村劳动力占农场职工总数的50%以上。组建跨村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助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所在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比面上平均水平提高10%。 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创业、发展关联产业等多种途径,带动小农户、低收入农户实现产业创收、就业增收、帮扶增收。带动农户人均收入、联结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分别比面上平均水平提高20%、20%。
(二)个性标准
1.种植业类。集成运用最新信息技术,实现环境自动监测、病虫害预测预报、精准施肥灌溉。主要生产环节广泛应用自动驾驶耕种收、无人机施肥用药、农业机器人搬运分拣、蔬菜分级整理、水果自动筛选、茶叶自动化标准化加工等先进适用智能装备。配备储藏、保鲜冷库等采后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粮油、果蔬、茶叶主要环节机械化率分别达到100%、70%、80%,粮油、果蔬、茶叶农场流转面积分别达到1000亩、200亩(或20000平方米设施)、200亩以上。
2.畜牧业类。通过配套生物传感、智能识别、精准管理等设施设备,对生产执行、产品安全、产出质量等智能分析、自行优化、全程追溯,对生物安全、畜产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主动预警,形成投入品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的绿色生产模式,建成装备先进、技术集成、品种优良、 生产高效、资源循环、环境美化的引领产业发展、带领村民增收的现代化牧场,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率达到100%。生猪、湖羊、家禽存栏分别达到10000头、3000只、50000羽以上。
3.渔业类。配备工程化养殖设施、机械化养殖设备,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率达到100%。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科学配置场地环境及水质指标监测预警、病害预警防治、投入品闭环管控、养殖尾水处理、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专家在线指导等系统,实现养殖全过程的信息感知、自动管控、精准决策的水产养殖工厂或工程设施养殖基地。工程设施化池塘、工厂化养殖流转面积分别达到200亩、20000平方米以上。
4.休闲农业类。道路通畅,基础设施设备齐全,建立符合环保要求的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建有先进的门禁、视频监控、电子商务与票务、屏幕信息发布、人员流量监控、无线WIFI服务、智能导游导览等系统,实现智能管理、服务、体验。农业类产业区块占总面积50%以上,且一产产值达到500万元以上,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以上,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开展基础保障提振工程。科学布设农田林网,并与周边村庄景观相协调,打造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路网完善、电力达标、沟渠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和设施。普及坡耕地雨水集蓄喷微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技术和农艺,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以粮食、生猪两大基础产业和湖羊、河蟹、葡萄、芦笋、茶叶、苗木等六大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太湖风情”“山水古韵”“江南茶乡”“农园新景”“希望田野”“梅映乌龙”六条乡村振兴共富示范带为链接,打造“未来农场”集聚片区。出台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指导意见,营造农业招商选资良好环境,引进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及国内大型农业企业来投资建设“未来农场”。引导农业科研院所、民营科研机构通过合作共建、技术入股等参与“未来农场”项目建设。
(二)开展技术装备提升工程。鼓励“未来农场”与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平台,共享共用、优势互补、相互协作。探索“产品+技术”“社会化服务+技术”等市场化农技推广服务供给模式,示范展示农业重要新品种、重大关键技术和绿色高效种养模式等,良种、良法覆盖率达到100%。深化“1+1+N”农推联盟和科技特派员机制,实现“未来农场”农推联盟、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加大基础设施宜机化改造,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推广应用,深化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做大做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主要作业环节劳动力使用减少50%以上。围绕种植业全程机械化,推进直播、移栽、高效植保、施肥、烘干,茶果蔬水肥一体、自动化采摘、分级整理等设备应用,加大仓储、产后加工的集成配套。坚持“六化”引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推广洗消饲喂、通风温控、红外测温设备的应用。全面推进渔业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系统。
(三)开展融合发展提档工程。以产业链资源整合为契机,聚焦农业生产加工、冷链保鲜、电商物流、公共服务等发展环节,围绕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现代金融等资源要素向“未来农场”渗透融合,加快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深度挖掘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多重价值,推动“种养”联通、“产加销服”贯通、“农文旅教”融通。深入推进“肥药双减”,集成应用种养环节碳减排和节能低碳农产品加工技术,促进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行覆盖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产。优化“长兴鲜”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运营模式,实现向集配、电商、策划运营等新业态拓展。
(四)开展强村富民增收工程。探索“未来农场+合作社+农户”“未来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等模式,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融合贯通。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资源资产折价入股、合作开发或自主开发、发包经营的方式,整合盘活域内优质资源资产。不断深化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深入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户入股,增加财产净收入。不断提升农民个人技能素质,带动小农户、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带动农户发展关联产业,增加经营净收入。帮扶低收入农户实现产业创收、就业增收。
四、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县农业“双强”行动、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协同机制协调开展工作。“未来农场”采取申报认定制,主体申报,乡镇(街道、园区)审核, 县农业农村局开展评价认定。各乡镇(街道、园区)要做好跟踪指导,争取打造一批可看可学的样板和典型,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建设经验。
(二)强化政策支撑。加强“未来农场”建设的规划、指导、管理和服务,集成项目、资金、人才、土地、 科技,合力推进“人、钱、地、技”等资源要素在“未来农场” 的高度集约、高效利用,成为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高度集聚平台。
(三)形成制度成果。各乡镇(街道、园区)要强化工作推进,坚持抓点带面,注重总结提炼各农场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形成高效顺畅的工作体系。推广现有“双扶”的好
方式,以及强村公司与农业主体合作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好做法。进一步挖掘资产租赁、就业带动、产业帮扶、技术服务、慈善救助等多种共富途径,拓展共富模式,彰显“未来农场”绿色共富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