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02571739/2022-00007 | 发文时间: | 2022-02-2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和平镇人民政府 |
一、基本情况
和平镇素有长兴南大门之称,东与湖州接壤,西与安吉毗邻,北临西苕溪,南倚天目山脉,是湖州市十一个中心镇之一,也是组团长兴南部经济发展的中心。
和平为古地名,宋初已存,名称来历无考。据清嘉庆《长兴县志》记载,宋时曾改和平乡为嘉瑞乡,明时又更名嘉会乡,后复和平旧名。
和平镇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有1500多年文化内涵的城山景区;有海拔560多米的韩国佛教国师寻访祖师遗址霞幕山景区;有青山绿水交相辉映的和平水库(周坞山)景区。还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浙北古人类生活最早遗址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久负盛名的法海禅寺遗址、两狮戏绣球、明朝重臣徐阶墓等历史人文景观,为和平的旅游休闲提供了富有特色的胜地。
和平镇历经三次行政区划调整,由原来的和平、便民桥、长城、吴山四个乡镇合并而成,全镇区域面积180.4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1个社区,户籍人口5.4万人。
和平镇交通条件发达。申嘉湖高速和11省道贯穿全境。西苕溪为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连接长湖申线航道。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平镇立足实际抓发展,调整结构强特色,提升质量增效益,镇域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先后获得全国千强镇、国家卫生镇、省级现代化建设示范镇、省级中心镇和湖州市工业强镇等荣誉称号。
和平镇坚持工业立镇,2020年完成财政收入11.3亿元,2021年预计完成13亿元。全镇共有规上企业67家,拥有国家级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工业功能区,园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目前建成面积6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五横十纵路网框架,2020年完成省级化工园区(3.6平方公里)认定,2021年完成省级低碳园区的申报及评定(全省第一)。和平镇主导产业为新能源及其配套产业、机械装备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新能源及其配套重点企业为天能动力、柯锐世、天能汽车电池、天能电源材料、赫克力、天能新材料、昆仑动力等;机械装备重点企业有浙矿重工,永达电力、均胜汽车、化药、山虎等;精细化工重点企业有大川和鹿达科技等新引进企业,目前投资总额超10亿元的中蓝化工、大阪涂料等项目正全力推进中,力争早日实现投产。
和平镇是农业强镇,202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7.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万元。全镇农业共有四大主导产业:一是茶叶。茶叶是和平农业的最大最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全镇共有茶园面积近10万亩,大部分分布在南部山区;二是设施蔬菜。约6000亩,主要以芦笋为最主要的代表;三是水果。约1.3万亩,以葡萄、桃子和梨子为主;四是特种水产。约9000亩,以甲鱼、河蟹、龙虾为主。同时,全县最大的规模生猪养殖场就位于和平(肥猪阁家庭农场)。此外,在南部山区建设有全长9.4公里的“茶映南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全市乡村振兴现场会在此召开,城山沟-茶映南山示范带成为省级山地休闲旅游试点,目前,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申报成功,和平镇正以此为契机,高水平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特色强镇。
二、特色亮点工作
(一)工业经济稳步前进。坚持“项目为王”理念谋发展,工业发展稳步前进。全年税收完成13亿元,预计增长15%;规上工业产值预计完成210.5亿元,增长20.1%;工业投入预计完成14.2亿元,增长7.3%。全面开展产业链招商,全年共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2个。突出实体外资招引,成效显著,今年已经完成合同外资12681.67万美元,实到外资5217.89万美元。目前,我镇已经集聚了柯瑞仕(江森)、化药等一批优质外资企业。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创建省级低碳园区,浙矿固废处理中心等一批绿色循环产业项目得到省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二)农业强镇发展加速。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3个农业项目启动实施。加快推进“非粮化”整治,推行“稻蛙共生”生态养殖新模式,亩均效益突破万元,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的村,村均总收入突破300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突破150万元。推动白茶产业提档工程,白茶街一二期工程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吴村茶产业加工项目即将完工,下阶段,计划投入4000万元乡村振兴专项债资金,用于生态茶园建设。
(三)城乡建设不断升级。全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入选省级首批“山地休闲度假发展试点”,其中,滩龙桥村霞幕湖景区开业不到一年时间,在国庆节期间吸引游客5万人,湖州市全部景区中,该景区位列抖音平台热度前三名,成为了“网红景点”。积极推动全域土地整治工作,截至2021年,6个整治村搬迁农户1321户4603人,累计拆除建筑面积28.7万平方米,复垦造地2917亩,全域土地整治拆除率90%。创新推行全域土地整治“高低配”“自由选”的方式,在集镇建高层供农户选择,同时妥善解决低收入户建房难题,每户节约建房资金20余万元,解决了部分村民无建房指标问题的同时,提升了集镇的人气和形象。
(四)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始终把低收入户放在心上,全镇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超1.5万元。创新探索“互动就业”新模式,全面收集就业单位和群众双方需求,最大程度实现群众就业和企业招工的信息匹配。全面加大政府保障力度,“昊能残疾人之家”投入运行,80多名残疾人获得了工疗安置,获评省“四星级残疾人之家”,相关工作得到省市领导肯定。长兴第三人民医院和浙二医院长兴院区开展深度合作,同时,公共健康中心项目顺利启动建设,让和平百姓能够在乡镇就能享受省级专家医疗服务,打造省县乡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新样板。
(五)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全面开展“互动式”大走访活动,坚持数字赋能和传统治理相融合,推行“和你互动”数字化应用系统,全镇注册用户共计13800户,共计收到上报矛盾纠纷信息220条,线上答复120余条,上门调处矛盾纠纷80余个,12345阳光热线受理量从原来100余件下降至80余件,同比下降20%以上。打造化工园区智慧平台,该平台为第一批接入省级数字化产业大脑的平台,提升了化工园区精细化管理水平。
(六)党建引领得到强化。采取全员考核制度,将具体指标分解至每名干部,以实绩论英雄,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开发建设“干部平时考核管理系统”,通过数字赋能,提升干部日常考核管理水平,该项工作已获得省级试点。全力抓好党管武装工作,全面规范提升人武部正规化阵地,成功创建市级先进基层武装部。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年10月的和平镇第十七次党代会上,镇党委对照县委“争创长三角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县,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总体目标,提出以建设“经济强镇、富美和平”为目标,以“五高十提升”为总抓手,推动“现代农业样板区、特色产业集聚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三区建设,为全县推进共同富裕工作提供和平范例、贡献和平力量。
(一)全力打造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镇域典范。一是全力提升实体经济水平。锲而不舍抓招商、快马加鞭推项目,力争五年内引进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项目2个,50亿元以上大项目有突破。加大“稳象育牛”力度,培大育强天能、超威、柯锐世、均胜等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全力推动浙矿重工等一批行业冠军,五年内力争新增“金象金牛”企业3家,辖区内百亿级企业达到2家,全镇产值破500亿,税收突破30亿元。辖区内上市企业突破5家,形成资本市场的“和平板块”。通过科学规划工业全域整治,逐步腾退园区内能耗高、产出低、排放大的低效企业,为高质量项目腾出发展空间。二是全力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结合专项债实施,全力推动全县标杆园区建设。结合矿地利用,加快平台拓展,保障发展动力。扩展化工园区范围,提升外资化工项目承载空间。加快优化园区交通网络布局,实现园区企业供气,建成配套物流园,让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全面提升。全力推动科技小微园区建设,为边界外成长型科技企业提供发展平台。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力争五年内实现人才资源总量达7500人,顶尖人才引进实现突破,逐步实现工业强镇到创新强镇的转变。
(二)全力打造高水平城乡统筹的镇域典范。一是全力提升城乡融合水平。着重打造互通互联的交通路网,推动306省道改扩建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实施许长公路、琛碛至方家庄等道路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集镇建成区发展框架,深入推动和平中学和龙山中学的合作办学,完成集镇综合性文体中心建设。计划新建集体经济建设项目30个以上,确保到2023年消除经营性收入80万以下村,2025年消除经营性收入100万以下村。二是全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全面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力争入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强镇申报名单,打造现代农业样板区。积极开展产业创强和“扩中提低”行动,力争到202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万元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不高于1.55。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实施农村困难家庭危房即时求助制度,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全力打造高标准生态建设的镇域典范。一是全力提升城乡生态环境。高质推动废弃矿山全要素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清新空气行动,确保pm2.5平均浓度逐年下降、空气优良率逐年上升。开展碧水行动,扩建污水处理厂,完成2条原水管网铺设任务,让山区群众喝上“放心水”。二是全力提升“美丽经济”发展。全面推行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鼓励发展精品特色民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确保年均增长10%以上。重点打造滩龙桥村等一批“样板村”,加快完成城山沟景区4A级景区创建任务,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持续推动茶产业提档升级,确保茶农收益每年递增5%以上。发展壮大循环经济,推动20个以上新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无废乡镇”新格局逐步构建。
(四)全力打造高效能社会治理的镇域典范。一是全力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全面深化“和你互动”平台的使用,提升辖区群众满意率,减少信访和12345热线收件量。坚定实行矛盾“一线化解”机制,深化“诚信联盟”建设,争创在全国示范引领的退役军人服务站,打造全省一流的基层武装部。加大镇村干部平时考核管理力度,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二是全力提升风险管控水平。推广安全生产责任险、“全员查隐患”工作机制,力争亿元GDP事故死亡率、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下降一半以上,每年因工矿企业事故亡人不超过2人。完成西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后续工程、和平涧小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确保防汛安全。全面推动智慧交通系统建设,加快推动交通安全闭环管理。
(五)全力打造高质效改革活权的镇域典范。一是全力提升数字改革成效。推动白茶全产业链数字化体系建设,推动“数字车间”“未来工厂”建设,五年内确保创建未来工厂5家,工业互联网企业实现零突破。深化化工园区数字化平台建设。二是全力提升创新突破能力。鼓励引导农民加快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探索集体土地入市改革。深入推动全域土地整治“高低配、自由选”模式,探索闲置用地盘活,力争五年内实现盘活闲置用地1000亩,为农民创收2000万元。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对各村存量建设用地进行调查整理,对存量土地进行潜力挖掘,优化村庄规划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