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信息
索引号:   002571114/2024-00028 发文时间:   2024-10-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县科技局
长兴科技创新工作2023年总结


长兴县科技创新工作2023年总结

科技局

 

今年以来,在市科技局的领导和指导下,长兴科技局认真贯彻省、市、县部署要求,坚持以创新争示范为引领,以扬长补短为路径,加快打造建设国家创新型县2.0版本,推进了长兴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跃升。科技创新指数、科技成果转化指数等综合性指标高位进阶,分别列全省第13位、第一梯队,增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获省对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并在全省创新大会上隆重表彰一季度省“315”星级评定中获评五星,全省科技信息宣传第一。特别是,我们在点上突破,取得了“10442”的亮点成绩。

项目争取10个全市第一:入选国家重点研发和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各1拟立项尖兵”“领雁项目6项、省科技领军企业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0家,省级高企研发中心27家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省“进口替代重大成果”2项、拟入选省万人计划2市推荐我县上省级重点实验室3,均为全市第一。

平台建设4大标志成果:南太湖青创园被认定国家级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唯一);长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评首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白马湖实验室长兴氢能基地签约引进;北科大华西新材料研究院主体竣工。

机制创新4项亮点成绩科技“奖-投-贷”联动机制获省领导和省改革办点赞(浙里办《竞跑者》拟录用);《长兴县科技侧企业画像实施办法》由县政府发文实施;迭代升级了科技小微项目,科创英才项目启动实施;研发强度指标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工业“50强”评选办法

扬长补短2个重大突破:全面落实市挂牌督办由县科技局负责的两项扬长补短事项,超威集团牵头的绿色低碳安全储能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全市唯一一家获推荐申报省技术创新中心,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研发占营收短板指标提升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天能电源实现工贸分离。

主要工作如下:

1.聚力落实首位战略,创新策源动力不断提升。承接省十项重大工程、市创新驱动领域双月考核评价,在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研发费用重点指标月晒季考的同时,开展创新驱动领域扬长补短工作考核,由科技局总牵头,设置22项指标考核全县17个乡镇(街道、园区),安排23项指标考核县委人才办、商务局等6个部门,通过绩效通报、谈话提醒、项目比看、推进例会等工作机制,构建联动推进格局。全面推进县人大九项支持举措落地见效,完善工业“50企业“壮腰”工程中研发投入评选条件,突出企业的创新属性,支撑企业培大育强营造多方支持环境出台《长兴县科技侧企业画像实施办法》,探索构建县域特色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企业享受政策、评优评先、贷款贴息的依据,引导和倒逼企业强化科技创新,今年兑现424家企业科技政策资金5772.6万元,发放创新券424.26万元。通过长三角科技创新智库青年论坛、长三角氢能产业高峰论坛活动、“绿色智造及新材料领域科技成果推介交流活动科技人才载体,有力造浓全社会创新氛围

2.聚力推动主体登高,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强化“非高新不准入”原则,把高新产业代码作为项目评审重要条件,从准入源头进行把关,强化落地项目科技属性1-11月全县评审例会审议通过亿元以上项目中,高新占比83.8%;3亿元以上项目高新占比86.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幅36.5%,高于工投18.2个百分点,高新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8.4%,全省第5,较上年末提升9.1个百分点,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67.2%,较上年末提升2.1百分点。推动高新企业“规上化”、规上企业“高新化”,不断强化科技企业梯度培育,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打造既有“狮象头领”又有“蚂蚁雄兵”的创新军团。今年以来,新认定省科技领军企业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38家,均为全市第一;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预计82家(历史最高,全市第2,德清8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2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02家,均创历史新高。天能电源工贸成功分离,1-10月研发投入45.0亿元,全市第1,增幅15.9%,全市第2。

3.聚力加快平台提能,战略科技力量不断提升。加快高新产业园区建设,获评首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端科研平台,探索打造“一链一院一基地”创新生态链条。引进白马湖实验室长兴氢能基地,县域高能级科研平台实质化引进取得突破;北科大华西新材料研究院、浙大太湖之滨研究院等载体有序推进。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安全储能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助推顾渚“画溪谷”好风景内引育文创项目、布局新经济。扎实推进孵化载体建设,推动孵化平台与科技人才项目共生共赢,南太湖青创园被认定为年度全市唯一国家级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

4.聚力强化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聚焦省三大科创高地和我县主导产业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成功争取国家重点研发和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各1拟立项尖兵”“领雁项目6项,均为全市第一;聚焦智能装备、数字产业两大重点工业领域和农业双强行动,立项县级科技攻关项目18项。深耕“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西安交通大学等5所高校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等载体,促成企业与武汉大学40余所高校开展技术对接与合作,举办各类技术对接活动70余场次,新增优质产学研项目84项,其中100万元以上产学研项目13项;全年申报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200余项;1-11月完成技术交易额85.88亿元。

5.聚力打造最优生态,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深入实施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人才工程,根据企业发展阶段构建闭环式人才供给,全面提升科技人才绩效。入选国家引才计划1人,实现全市以企业平台为依托入选的零突破入选省外国专家工作站1个(全省4家企业)、拟入选省万人计划2人,均实现重点突破。入选科技部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1个、申报省海外工程师备案12人,全市第一;拟引进省引才计划标准化认定人才7注重载体升级,探索科技人才培育和项目招引融合发展机制,实施2.0版的县科创英才项目招引。1-11月,新认定48个科技科技小微项目、14个科创英才项目,其中入选市创业人才项目21个,入选南太湖精英计划创业项目10个,项目质量进一步提升。实施新一轮“企业首席科技官”和“企业科研助理”机制,新认定优秀企业首席科技官和优秀企业科研助理各10人。牵头县数字产业招引,明确汽车电子和能源电子两大领域,通过数字产业推介会等形式,主动做好项目招引和推进工作,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5个,其中3亿元以上项目10个,总投资74亿元。持续深化科技“奖-投-贷”联动数字化平台应用,优化创新券、科技贷审核流程,科技银行扩面至9家,1-11月,发放科技贷款3.44亿元,创新券1315万元,该联动机制得到副省长张雁云批示肯定,并被浙里办《竞跑者》录用,为全市科技系统唯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