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长兴
当前位置:首页
长兴独有的这条“路”,真的很圈粉!
发布时间:2025-08-18 来源:长兴发布 字体:【



站在太湖龙之梦

钻石酒店观景台俯瞰

70米深的矿坑湖碧波荡漾

与20年前机器轰鸣的采石场

形成鲜明对比





太湖9号公路从这里开始,延伸99公里长,因形似“9”且寓意长久兴旺而得名。




这条99公里的环湖公路,不仅串联起长兴最美的生态景观,也串起了太湖边二十年的生态变迁,更见证了本土守望者、外来拓荒人、返乡青年……不同群体在“两山”理念实践中的生动故事。




本土守望者

从扁担挑土到镜头留影


陈荣锋,土生土长的太湖边人。从儿时的芦苇荡到如今的车水马龙,他见证了这条路最完整的生长年轮。


“1991年太湖洪涝,每家每户出劳力,挑着担子把环湖大堤修起来。”他指尖划过相册里的老照片,画面里的泥泞土路正与眼前的沥青公路重叠——从防汛大堤到旅游动脉,从肩挑手扛到车来车往,这条路的每一次蜕变都被他定格在记忆里。


这位自媒体达人用快门,凝固了扁担变方向盘的无数个瞬间。





变化的还有路下方的水。


2003年,长兴在全国率先实行“河长制”,东王村村干部黄程亮告诉记者:“当年河道可以说得上是‘排污沟’,现在常年保持着Ⅱ类水质。”


生态觉醒带来了业态新生,云洲湾、二十四仓茶空间等项目接连落地,村集体经济5万元跃升至100万元,越来越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外来拓荒人

把新想法种进绿水青山


常住杭州的赵岚,带着都市人的敏锐来到长兴,聚焦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刚来的时候真是开荒,连路都没有,就是片废弃公园。”


如今,她的茶空间里,游客可以将长兴本土紫砂手捏成壶,银杏面、紫苏酱有了新的吃法和市场,百叶龙与提花结合的非遗手作颇受年轻人青睐。上海客人一来住三天,钓鱼、做陶艺,很多游客都在这里找到了慢下来的理由。




赵岚也在这条路上,将传统文化挖掘并发挥出来,变成好玩的东西!



安徽广德人舒伟,则为平静的太湖带来了浪花与欢笑。


他的水上运动基地里,摩托艇划过湖面的轰鸣此起彼伏:“9号公路一开通,游客量翻了番,单日营收最高达5万元。”但他更看重生意之外的价值——定期组织的水域救生培训,已教会2000多人基本自救技能。


“希望我的初心和理想,能和这条路一起扎根生长。”





像这样的外来投资者,近两年已在太湖9号公路沿线创办20余家新业态,为这片山水注入了鲜活思路。



返乡青年

让咖啡香漫进深山溪涧


返乡青年蒋林聪,带着都市咖啡技艺回到了曾经“养在深闺”的家乡。


他的咖啡馆开在儿时摸鱼的溪涧旁,开业3个月营业额就达20万元。如今,城里孩子在店前浅滩戏水的笑声,像极了他小时候的模样。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就像一杯咖啡的香气,在太湖9号公路沿线静静弥漫。



夹浦镇党委委员茆丽锋对这一切也颇为动容,依托太湖9号公路IP,光是夹浦镇北川村今年就新增3个业态村集体预计增收52万元,人均增收1万余元。下一步他们将针对性引进配套餐饮和品牌民宿,填补现有的业态空白。





回归

是最好的生态答卷


“以前我女儿说这里'鸟不拉屎',现在隔两天就想着回来看看,也准备回来创业。”年轻人的回归,让夹浦镇北川村村民叶枫最为感慨。


几十年前,他曾见证村庄被洪水肆虐。“那时候,大水冲垮河堤是常事,房子淹了修、修了又淹。”他记得生态意识觉醒前的日子:垃圾乱扔、污水直排。


而现在,村民们用接到家门口的山泉水洗菜,垃圾袋随身带走,晚饭后的环湖步道上,老人们散步的幸福身影成了生态画卷上的绝美注脚。






这条改变了两代人认知的路

终于让家乡也成了“诗与远方

当太湖的风掠过9号公路

带来的不仅是草木清香

更是人与自然和解

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希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