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外国专家服务中心
单位名称 | 长兴县外国专家服务中心 | 法定代表人 | 黄建龙 |
住所 | 长兴县龙山街道广场路1号行政中心D座3楼 | ||
开办资金(万元) | 5.00 | 经费来源 | 财政全额补助 |
年初数(万元) | 4.95 | 期末数(万元) | 4.34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统筹做好科技人才队伍的服务管理工作。整合创新平台和资源,引进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来长发展、外国专家来长工作;负责科技创新政务信息报送和相关调查研究工作;承担科技创新网络平台的建设和运维等技术服务工作;承办各类产学研合作活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渠道;负责指导、协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12330522471250292P | 举办单位 | 长兴县科学技术局 |
开展业务情况 | |||
一、基本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主管单位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等级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强县、人才强县首位战略,务实进取,奋力开拓,全方位、全过程推动科技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据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 ||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 | 1.坚持“党管人才”,提高政治站位。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多次召开党组会,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人才强县创新强县首位战略。二是落实工作部署。我带局全体干部职工建强“星期一夜校”、“科技讲堂”等载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科技人才工作;成立人才项目工作专班,带领班子成员定期走访企业,常态化开展科技人才“三服务”,做到“进企业必宣传人才政策”;三是强化对上争取。我坚持多方借力,抓实对上争取,带领团队多次赴科技部、省科技厅等,全力以赴争取荣誉、项目和资金,次荣获“科技创新鼎”和省政府“督查激励”,其中全省科技条线获省政府“督查激励”的县(市、区)仅4个,我县也是在全市率先获得突破。2.聚焦创新人才,引育工作有突破。一是引育创新人才。不断优化助企服务水平,拓展平台载体,全周期深入推进“引才计划”、“培养计划”、“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等重点人才工程。入选国家培养计划领军人才2人,入选数创历史新高,排名全市第1。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3个,创历史新高,排名全市第1。入选国家级引才计划1人,省引才计划2人。加快“引才计划”到岗进度,对2020-2023年入选省级以上引才计划的18人,开展“一人一策”精准对接,服务人才到岗,新增到岗2人。二是服务外国人才。优化工作方式,想方设法排摸对接,采用“一证一案”管理、“一对一”靠前服务的方式,截至目前,新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B证以上30张。新入选省外国专家工作站2个,全市排名第一。省海外工程师绩效评价获全省第4,全市第1。三是招引创业人才。在吸收以往科技小微(科创英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深化科技小微、科创英才融合共生,突出实效制定出台2024年度科技小微招引办法。预计全年认定100个,全年共认定科技小微(科创英才)项目101个,国家级人才项目1个、省级人才项目7个、博士级人才项目30个、硕士级人才项目16人,入选市创业人才项目38个,入选南太湖精英计划创业项目7个,项目质效得到提升。3.聚焦平台提能,人才力量再加强。一是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探索打造“一链一院一基地”创新生态链条,白马湖实验室长兴氢能基地、滨湖研究院等载体加快推进,其中白马湖实验室长兴氢能研究院被列入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兴校区于今年建成启用,同步谋划推进校企合作的“后半篇”文章。二是推进共建载体创新。深入实施面向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的科创“135”专项行动,着力推动企业研发机构量质齐升。诺力特种智能仓储物流装备重点实验室获批全省首批15家全省重点实验室之一,全市唯一。全年拟认定省级企业研究院14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9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有望连续3年实现突破。4.聚焦科企培育,创新主体再扩大。一是推进主体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科技型企业“县科技小微项目—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领军企业(小巨人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向“高”而攀,向“新”而行。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3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9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23家,均为全市第1,数量远超其他区县。二是狠抓高新项目前道把关。坚持“非高新不准入”原则,全面落实省“标准地”出让有关研发强度要求,持续把好项目源头关,提升项目科创属性。1-11月,全县3亿元以上高新工业投资项目占比达到83.3%,比上年同期提升1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8.1%,与工业增加值持平;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投比重34.8%,全市第2。5.聚焦成果转化,关键技术再突破。一是发挥企业研发主体地位。加强研发奖励政策宣传,同时加大重点企业走访服务,实行班子成员分片包干制度,由各班子成员带队深入企业。在总量保持第1的同时,狠抓研发强度提升。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升,1-11月全县完成规上企业研发投入57亿元、增幅15%,占比2.91%,较上年提升0.65个百分点,总量、增幅和占比提升幅度均为全市第1。二是强化成果人才“双”对接。以龙头企业超威为主导,围绕新能源产业生态联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组建成果池,成果池运营机制作为全省试点推广,并获央视新闻频道报道。编制技术需求、技术成果、技术合作和专家人才“四张清单”,常态化开展技术难题征集、技术需求对接,推动科技成果“强供给、促承接、加速转”。今年以来,举办各类校企技术对接活动70余场次,新增优质产学研项目86个,其中合作金额100万元以上的项目19个,完成技术交易额85亿元。 |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1.以科研院所为主的创新人才挖掘不足。随着省级部门对科技人才遴选办法进行多轮修改后,目前科技人才工作向科研院所等重大科研平台倾斜的导向愈发明显,自主评审、揭榜挂帅、直接认定等重要的遴选渠道均更加倾向于高能级的科创平台。而目前我县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交职院长兴校区、白马湖实验室氢能基地等平台初步具备条件,下一步需要探索通过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科研平台等方式,进一步探索科研、人才方面的合作,全力补齐短板。2.人才全周期服务有待进一步深化。“留”的作用发挥不明显,除标准化认定外,近三年科技条线上省引人才共入选18人,目前到岗人才11人,到岗率为61%,离年初目标70%还有差距。“用”的效果还没体现出来,人才赋能产业、赋能创新效能发挥不明显。近几年我县企业入选的省“尖兵”、“领雁”、省领军创新团队中,由“引才计划”人才担任负责人的仅有3个(陈少卿、吴厚政),人才成果转化的能力有待提升。3.企业整体创新投入力度不够大。传统产业占比高,工业体量大,尽管总量指标领跑全市,但结构性的指标不占优势,比如研发占营业收入比重,1-11月全县完成研发费用57亿元,增幅15%,研发费用总量、增幅和研发强度提升幅度均为全市第1,但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2.91%,强度绝对值还是位列全市倒数。 | ||
四、下一步打算 | 1.进一步落实“大人才观”工作体系。一是强化纵向贯通,积极争取省厅市局更大力度支持我县引进培育科技人才,完善县乡联动机制,通过一企一策,一体化推进政策宣贯和项目排摸。二是强化横向协同,加强与人才办的规划统筹,政策衔接,工作协同,发挥好行业主管部门抓行业科技人才的作用。三是强化内部协作,进一步强化与局内部科室的紧密协作,全面推进“项目牵引,平台支撑,评价激励”有机衔接的科技人才工作体系。2.探索教科人一体化的新思路。一是立足目前现有平台牵动教科人融洽贯通。探索交职院长兴校区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平台共建、人才共引、项目共研、成果共认机制,实行高端科技人才在高校、平台、企业共用共享,打造人才落户在高校院所,科研在科创平台,转化在企业一线的模式;二是探索白马湖实验室“本部引才、基地用才”的新模式;三是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创建“人才蓄水池”“人才自主评审”等试点,拓宽引才育才的渠道。形成以平台促进教科人融合发展、以人才牵引科教协同发力、以产业集聚教科人资源的良性互动。3.探索科技人才引进、培育、使用的全链条全周期的一体化思路。将科技人才工作理念由求量求全转变为求质求实求效。一是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一以贯之重点做好“一企一策”,通过以才引才、基金引才等多种途径,靶向引进人才,联动来华工作许可、海外工程师等政策,深化外国专家招引,鼓励国外智力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推进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和省外国专家工作站。深入参与人才基金“以投代补”,招引产业链上下游优质科技人才项目。二是抓好本土人才培育。继续完善平台、项目、人才、企业四位一体的雁阵式动态培育库,充分利用现有平台,纵深推进人才评价与科技评价的全面接轨。三是做好人才引育“后半篇”文章。注重效能发挥,在科研项目、技术成果转化、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团队搭建等方面精准服务,在政策留人,企业留人的基础上,全面保障事业留人,全流程闭环做好人才服务,让人才留在长兴,研在长兴 |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内按规定申请了一次变更登记,8月28日申请并通过法人变更登记。 | ||
相关资质认可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