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经济发展精确的“晴雨表”。
今年上半年,长兴新增就业1.6万人次。
这个数字高吗?
“仅与往年持平。”
这个数字低吗?
在“三重压力”叠加“两大变量”之下,“稳”即是活力。
浙江省2022年上半年GDP增长2.5%,增速与全国持平。而上半年,长兴GDP395.33亿元,同比增长3.1%,增幅全市第一。
长兴GDP的增速从哪里来?经济运行的强劲韧性和活力又在何处?
底气来源
观察一个城市的经济活跃水平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看:一是经济总量,二是经济质量,三是经济潜力,层层递进。
从经济总量来看,长兴GDP同比增长3.1%,这个速度快不快?
我们用计算各项经济指标增速的“同比”来看看。
以2020年为分界线,纵向“同比”: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的2016年至2019年,长兴上半年GDP增长数值均超过8%,并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再看起伏波动的这三年。2020年,长兴虽加快复工复产脚步,但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同比名义下降3.15%;2021年上半年,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未出现大范围疫情,叠加海外疫情汹涌、订单流入等情况,GDP一路直冲,增长13.5%。
因此,单从数据上来看,今年上半年的3.1%确实称不上“快”。
不过,置身今年发展形势,内外部经济环境复杂,经济运行内外挑战“压力山大”。
一来,3~6月,长三角地区疫情形势严峻,叠加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捆绑,周边省份“牵一城而动一片”,人流、物流受阻,供应链、产业链出现断点,影响排山倒海。
二来,海外疫情防控形势生变,订单出现较为明显的回流或转移,长兴大量外贸企业回暖。比如,诺力、中山化工、长兴丝绸等企业贸易回归明显,50强企业出口量由2021年的49%提升至60%以上。
若从这个角度来看,长兴的3.1%已是顶住压力、迎难而上的好成绩。
再作横向“同比”: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这几项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市水平,筑牢硬扎根基。
这是一个被各种挑战压实后的数字,也是饱含提示性信息的数字。
“必须清醒认识,上半年经济运行,更多是外在影响而非内在质变,更多是阶段性影响而非能力性耗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兰建平一语道破。
由此,我们应正确理解这个数字,更应对长兴长远发展坚定信心。
信心比黄金更珍贵。长兴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源于底气——经济质量向优。
经济质量体现在哪?或在特殊时期,经济的韧性和后劲是重要一环。
“工业‘扛鼎’就是底气来源,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凸显。”在县发改局党组成员张伟建看来,长兴的经济结构很“稳”。这“稳”不是一动不动,而是始终围绕“工业第一”不动摇的砌砖垒塔。
砌砖垒塔,长兴有哪些“门道”?
战略坚定
有经济学家坦言“只有制造业,才是中国的唯一。”制造业,也是长兴的唯一。
追溯到2003年,长兴提出“工业立县”战略。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
同年,长兴在全国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百强县名单上,由上年的107位“撑杆”跃至63位。
一位经济学家曾这样评价:长兴的发展,在于从自身实际出发,成功解开了催动县域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的 “密码”。
这“密码”便是——强工业,“挑大梁”。
长兴,在2003年至今的近20年里,始终坚守“工业立县”初心——加大攻坚力度,谋好解题之策,精准补齐短板。
循着发展足迹,长兴工业经济发展夯实了“稳”的基础、积累了“进”的因素、增添了“新”的动能。
今年上半年,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169.31亿元,同比增长4.7%。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长兴“够努力”。
上半年,“闯、创、干”是贯穿长兴各项工作全过程的“打开方式”。
项目当年招引、当年开工,甚至当年招引、当年投产成为常态。
小浦镇郎山工业园区的园润智能生产线项目,2021年12月开工,2022年7月投产;开发区的永创智能包装设备(长兴)有限公司去年9月签约入驻,仅用7个月时间投产……
快,是长兴工业发展的直观感受;快,也是长兴工业加速“进”的直观展现。
要“进”,先要“稳”;要“稳”,就要给“劲”。
长兴围绕“三聚三保三落实”全面发力、组合出拳:
——聚焦经济提振,全力推动政策精准直达快享、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和金融支持力度、扩大有效投资、招大引强、补链强链……
——保障配套服务,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做好文章,推进招工引才稳岗、促进外贸稳定……
——落实责任到位,优化营商环境、全方位提高对市场主体的服务保障水平、强化政府兜底保障、营造助企纾困浓厚氛围。
长兴工业经济“骁将”的决心与信心,可见一斑。
不过,抛开“一腔热血”,对比周边县区,发展中的短板拉响警铃。
“无论是纺织产业还是智能装备产业,长兴的赛道多在‘中端’而非“终端”,如此,容易被上下游‘牵着鼻子走’,必须破局。”在县经信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白杨眼里,不利亦是转机。
战术坚决
路选对了,就要一路披荆斩棘。战术的优化与执行,至关重要。长兴选择转型、转道、转变三条轨道。
一是转型,协同优化的产业体系。
细看上半年长兴的经济数据,能看到一个现象:曾经的“新生力量”成为“支柱力量”。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5%、31.2%,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64.6%、38.8%。增速均为全市前茅。
眼下,装备制造业的“龙头”吉利长兴生产基地依托“未来工厂”建设,正快速释放产能,即将投产的技改项目,将让其效益提升一倍。“上半年以吉利为依托,智能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产值111.6亿元,预计到年底将达到250亿元。”白杨分析,长兴,智能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标志性产业链初具规模。
以集迈科、长兴电子厂、合利光电为代表的数字产业一路高歌,上半年增速44.1%;同源康、长兴制药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厚积薄发,生物医药产业增速38.8%。
可见,沿着“1+4”产业体系路径,标志性产业链高速增长、新升规企业强力拉动、龙头企业稳步增长,长兴工业经济发展“新动力”澎湃。
二是转道,破界重组的工业全域治理。
从存量中找增量。1~6月,长兴腾出土地2000余亩,工业发展基础要素空间伸展。
升级打法、拉高站位,以“腾退大地块、建设大平台、招引大项目、培育大产业”为主线,综合施策、组合出拳。
在洪桥工业园区,老园区巧转“空间魔方”,智慧新产业“接棒”而上;在煤山浙能产业园,“腾旧笼”后的金瑞泰让土地资源要素快速“变现”,成为炙手可热的“黄金地”;在和平镇,长兴绿色制造示范区底色更透……
这样的全域治理,核心要义就是两个字:破界。
破什么界?
破区域之界,破权责之界,破角色之界。
以工业全域治理推动发展主业回归,人员和资源向经济发展、投资服务一线集中;
以“一区多园”推动特色产业集聚,让规上企业向平台集聚,小微企业向园区集聚;
以整治“低小散”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用腾出的空间建设未来社区,提升城乡风貌,改善工业配套。
三是转变,活力迸发的数字化企业。
有研究表明,2019年之前,85%的企业都认为数字化只是锦上添花的事物。但数据显示,近三年来产业数字化领军者的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其他企业的5.5倍。比如博奥铝业,在工业4.0和信息化及智能化赋能下,企业突破传统制造业生产桎梏,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50%以上。
疫情期间,工业互联网在制造生产供应链中亦发挥了难以替代的组织作用。
种种趋势表明,后工业化时代,制造业只有插上数字的翅膀方可实现降本增效、高端升级,从而脱离大批量、规模化生产的竞争红海。
对长兴而言,这是一个必须把握的重大时代利好。
夹浦镇的莱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浙江首个纺织印染数字化智能工厂。从传统印染工厂向“绿色智染”数字化工厂转变只在一个个小小的按钮间。生产排程、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实行数字化管理,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5%,运营成本降低22%,每吨纤维污水排放量减少10%,综合能源利用率提高15%。
这是一个缩影。如今,企业数字化创新发展初显成效,应用范围已从单个行业向多个重点行业加速渗透,量质并进,支撑了长兴工业发展高端、智能、绿色。
转型,让产业找到更妙路径,产业发展开辟新生机;
转道,让产业寻到更阔空间,产业布局开拓新局面;
转变,让产业收获更优着力点,产业升级开创新未来。
经济发展本就是一条波浪线,起伏涨落是常态。但如何缩窄最高点和最低点间的“落差”,把“发展落差”变为“发展空间”,这个新命题,等待长兴去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