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关切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索引号:  330522/2022-02516 成文日期:  2022-06-2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长兴县农业农村局
长兴县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成效及2022年农业农村重点有关情况
发布日期:2022-06-27 16:00:57

长兴县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成效及2022年农业农村重点有关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打造长三角农产品优选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地、现代化共富共享先行地为三大定位突出数字引领,聚力共同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力抓好各项措施落实,努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三农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主要成效

2021年,全县农业农村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农林牧渔总产值达67亿元增加值增幅3.2%(全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1万元,增幅11.4%(全市第一),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1万元,增幅16.1%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3成功对上争取涉农资金约2.12亿元,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11项国家级、省农业增产保供成效明显激励县等19省级荣誉、试点17项工作经验做法获得省市领导的批示肯定。

1.严格责任落实,稳产保供创新高。抓好粮食生猪稳产保供,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在42.82万亩,粮食最高亩产达964公斤,创长兴历史新高;全县生猪存栏达7.6万头,创近5年新高。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省政府农业增产保供激励县、省粮食和生猪增产保供成绩突出集体等。

2.推进农业“双强”,产业发展见成效。打造农业现代化“6661”发展新格局,逐步构建“1691”数字农业产业发展框架,紧扣农业双强驱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名单,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工作先进县,全市唯一获评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引进推进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37个,完成投资11.82亿元;建成河蟹、葡萄2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网络销售累计17.3亿元,其中长兴鲜品牌完成销售超3000万元,同比增长50%
    3.优化人居环境,共建共享出成果。以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竞争性遴选机制为重要抓手,逐步构建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格局,获评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优胜县、第二批省级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等。建成直创精品村5个、提升精品村6个,建成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村4个;完成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组团式未来乡村)2个,江南茶乡示范带被列为全省首批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培育对象。乡村振兴六大示范带及延伸风景线撬动社会资本投资项目29个,投资额达10.2亿元,乡贤、群众自愿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捐资超2500万元。

4.围绕“扩中提低”,强村富民促增收。系统谋划推进扩中提低这项共同富裕重要工作,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低于50万元欠发达村,集体经济村均总收入达389万元、经营性收入达196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1万元,增幅16.1%,其中十百千万帮扶实现人均增收1.47万元。同时,总结推广村庄经营、电商联结等5大共富模式,精准双扶促共富被列为全省农业农村领域共同富裕第一批实践试点。

5.聚焦数字赋能,数字改革更深入。加快构建乡村大脑+数字产业+未来乡村发展格局,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乡村服务数字化。长兴县被列入数字经济系统省级第一批优秀重大应用(浙江畜牧产业大脑)建设单位。建成茶叶、湖羊、河蟹产业数字化平台3个,长兴鲜一物一码区块链溯源协同应用成功上架浙里办浙政钉,并入选市第二批担当破难典型案例。未来乡村数字化治理平台实现234个村(居)全覆盖,未来乡村应用入选全省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第一批优秀应用名单。肥药两制改革等5个应用被列入省厅第一批先行先试(入选数量全市最多)。

二、2022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

2022年,将按照省市业务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持续推进三农工作再创新成效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农业农村工作走在全市全省前列。年内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1.63:1以内。

(一)聚力产业升级,构建高质高效新格局

1.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扎实做好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管护工作,全面推行田长制,展示一批绿色高质高效粮食作物新品种,集成示范一批粮食生产全过程模式,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加快非粮化整治优化工作;围绕保重点、保先进产能、保种猪目标,保持能繁母猪在0.7万头合理存栏水平,建立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2个,不断提升猪肉供给安全保障能力。

2.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加快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重点发展河蟹、湖羊等优势种业。充分发挥主产区优势,全力打造中国湖羊种业基地、全省湖羊产业发展新高地,积极打响中国湖羊之乡,湖羊存栏达16万头,供种能力在3.2万头以上。培育市级以上水产良种场1家以上,培育省级良种繁育基地1家以上。

3.推动产业集聚升级。围绕六大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农园新景产业共富示范带,推进长兴和平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窗口乡镇(吕山)。大力推进项目双进,引进推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40个以上,其中农业大好高项目10个。同时,新建茶叶、湖羊两条产值超10亿的现代化农业全产业链。

4.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持续推进实用科技、先进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推广,重点实施农业双强项目、农业新基建项目等,建设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种养殖示范基地,开展未来农场创建8个。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推广地校合作“1+1+N”服务模式,依托浙江大学(长兴)农业科技园,成立长兴现代农业研究院。2022年,建设高品质农业绿色科技示范基地不少于4家、培育科技示范户不少于240户,实施各类科技及成果转化项目不少于5只。

5.深化农业主体培大育强。坚持育龙头扶产业相结合,不断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培育产业关联度大、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培育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10家以上。开展代耕代种、烘干收储、农资供应、农机共享、农产品营销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提升社会化服务组织3家以上。培育组建优势互补、协作紧密、实力强劲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成省级以上联合体4个。

(二)聚力全域共美,打造宜居宜业新样板

1.迭代升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进一步优化布局,继续统筹推进六带十线百村建设,持续深化五美联创,创新实施村企、乡贤、村民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加快实现全域共美。2022年,新启动直创精品村5个、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组团式未来乡村2个,完成提升精品村5个,加快推进江南茶乡省级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

2.建立健全美丽经济发展机制。在深化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的同时,以政府投入撬动社会投资和民间参与,实现共建共享。推广长兴八都岕组团发展做法,推动乡村平台共进、资源共享、产业共兴、产品共塑,撬动高端产业、创新流量更多从导流到。探索建立国有企业+乡村建设”“社会资本+乡村建设等多种推动乡村经营模式,吸纳多方力量和资金投入乡村,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特品牌经营。

3.全面提升垃圾分类智能管理水平。继续深入实施四分法,发挥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智慧化管理平台效能,加强中转房数字化管理,巩固提升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2022年,创建省级示范村4个、市级标杆村56个,全面开展99座中转房智慧化化改造,完善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智慧化管理平台,并同步推进国家级资源站点运维。

4.积极推行乡村绿色生活方式。严格落实常态化监管、全域化督查,将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长效管理、美丽乡村精品村长效管理、农村公厕长效运维等工作纳入常态化督查和考核,进一步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在全县农村公厕实现长效运维全覆盖的基础上,对全县500座农村公厕按照重点突出、兼顾一般的原则进行提档升级,严格落实农村公厕长效管理制度。2022年,新建农村公厕20座,创建省级星级公厕20座以上。

(三)聚力扩中提低,激发共同富裕新动能

1.持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进一步提升全县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创新增收,不断拓展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突出项目引领,推行项目谋定、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管理。同时,加大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力度,积极推进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数字管理系统运用,强化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力争实现农村集体三资智慧监管。2022年,全县谋划实施增收项目20个以上,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幅10%以上,全县集体经济股份分红比例进一步提升。

2.持续帮扶低收入农户。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全面开展六大帮富工程,扩大对低收入农户的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帮扶力度,建立健全持续增收、成果巩固和防止返贫的闭环机制。进一步完善低收入农户帮促系统功能迭代,实现低收入农户上帮扶。完善结对帮扶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一月一走访制度。2022年,确保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以上,十百千万产业帮扶1200户以上,帮扶困难群众就业800人以上。   

3.持续探索共富模式创新。围绕省市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共同富裕重点目标,推进省农业农村领域首批共富试点精准双扶促共富工作。结合我县六促共富行动,鼓励乡镇、村居及农业经营主体先行先试,深化实施10个以上共同富裕实践试点,积极探索打造一批共富模式,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

4.持续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继续推进两进两回行动,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东西部扶贫带头人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等,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2022年,全县计划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不少于230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不少于800定向培养农技人员3新增首席专家工作室不少于1个。

5.持续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各类涉农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创新开发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继续开展农业标准地使用权和农业生产设施产权抵押贷款,全面推行农户小额普惠信用贷款。新开发地方特色险种1个,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增长10%

(四)聚力攻坚破题,激发改革创新新活力

1.推进数字产业发展。围绕“6661”农业现代化发展框架和“1291”数字农业框架,全面推进省第二批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数字技术与湖羊、河蟹、茶叶、芦笋、葡萄、苗木等6大产业深度融合应用,形成乡村大脑+产业平台+未来农场的发展模式。加快完善以长兴鲜为主阵地的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20亿元以上。推进农村数字农民电商人才的迭代培训,不断提高农业主体应用数字化的水平。

2.推进未来乡村应用迭代。持续迭代以一统三化九场景为总体框架的未来乡村应用,一图掌控乡村实时情况并进行预警分析快速响应,一码集成各种涉农服务事项惠民便民,推进乡村大脑+未来乡村县乡村三级贯通。全面推进组团式未来乡村试点工作,加快形成制度理论成果,形成具有湖州辨识度可复制、可推广的未来乡村建设经验和做法。

3.推进农村三地联动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全面推动土地有序流转、赋权活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宅基地流转范围、有偿使用、自愿有偿退出形式及收益保障机制。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新增农业标准地项目5个,重点引进一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建立农业主体、农民、村集体多方共赢利益的联结机制。

4.推进乡村治理集成改革。深入实施乡村善治工程,完善乡村治理方式,全面完成以户主大会、文明诚信码和数字乡村平台为核心的一户一码一平台改革试点工作,形成多元协同发力的乡村治理机制成果。2022年,高质量完成省级善治示范村,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覆盖率达70%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