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长兴出土文物赏析——汉代铁长剑
发布时间:2022-05-12 字体:【

灰黑色。剑身细长,前锋尖锐,有铜质凹形格。茎末端有方穿。1976年开挖长兴港水利工程时出土。通长102.6厘米,茎长11.4厘米。长兴出土的汉代铁剑基本完整(缺剑首),整体表面较为光洁,其保存良好程度十分罕见(汉代铁剑大多锈蚀严重),为国家一级文物。

剑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兵器,主要以推刺为主。在中国古代的“兵器谱”上,剑可以说早已赫赫有名,素有“短兵之祖”“百兵之君”的美称。它起源早,流传时间长,影响大。中国在商周时期流行青铜剑。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剑的繁荣时期。当时存在吴越系、北方系、东北系以及扁茎剑系统等几大不同风格的铜剑系统。其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最为流行的是吴越系铜剑。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铁制兵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的玉柄铁剑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剑,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其年代约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该剑曾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

春秋时期人工冶铁还处于初始阶段,在当时铁器是不折不扣的贵金属。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铁剑大多与金、玉等材质结合,成为高等级贵族显示身份和地位的卫体兵器。战国时期楚地和燕地出土的可用于实战的钢铁剑较多,铁剑开始走上战争的舞台。秦昭王曾有“吾闻楚之铁剑利”之说。楚墓出土的钢铁剑可早到春秋晚期。钢铁的坚韧大大优于青铜,因此当时的钢铁长剑可达1米以上。不过楚、燕等地的先进钢铁长剑还不足以装备所有军队,当时各国军队使用的剑,主要还是青铜制品。秦始皇陵园及陪葬坑的发掘中,出土的兵器仍然是以青铜为主。1号兵马俑坑出土铜剑17件,不见有铁剑。可见秦代兵器仍以青铜兵器占主导。

西汉初年仍沿用少量青铜兵器。西汉钢铁兵器技术获得较大发展,块炼铁、块炼渗碳钢、铸铁脱碳钢、炒钢等钢铁制品普遍存在,淬火、冷加工等多种热处理工艺都得到了广泛运用。钢铁兵器逐渐发展取代了青铜兵器。在中原地区,到西汉前期,铁制长剑迅速发展为主战常用兵器。到西汉末年,钢铁兵器取代青铜兵器的进程已告结束。西汉流行通长70厘米以上的长剑,有的长达120厘米以上。一般有格有首,形体修长,两侧直刃,前聚成锐利尖锋。长兴出土的铁剑正是典型的西汉铁剑。铁剑的细长把手需要先缠上一种较细的绳索,然后安上木把,再在木把上缠上较粗的绳索,这样剑的把手就很粗壮,便于把握使用了。至西汉前期,铁剑一直是军队装备的主要短柄兵器。在实战中,剑常与盾配合使用。西汉前期,正当铁剑盛行之时,新型短兵环首长刀也出现了。《史记》《汉书》所记,西汉中期的将校官吏就常佩刀。大概在西汉中晚期,军队中既使用传统的剑,也使用新出的环首刀。当时铁剑虽仍大量使用,但地位已受到很大影响。环首刀的出现和兴起与西汉时骑兵的发展有关。西汉初年开始成建制地大量使用骑兵。骑兵想要毙伤敌人主要靠挥臂劈砍,而不是用剑向前推刺。单面开刃、刀背厚实的环首刀更适合马上劈砍,于是长于劈砍更适于骑兵作战的环首长刀逐渐把长剑从实战领域上排挤开去。文献、实物和画像资料反映出,大约到东汉末年,实战已基本上不用剑。这是中国刀剑史上一次根本性的变化,此后直至明清,军队装备和实战使用的短柄兵器主要是刀。

除了用于战争,汉代铁剑在社会生活中也有较多使用。其一,作为官吏和贵族的佩饰。《晋书·舆服志》称:“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二,用于作为武术活动之一的击剑。《史记·司马相如传》记,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汉书·东方朔传》记,东方朔“十五学击剑”。《汉书·艺文志·兵家》载有“《剑道》三十八篇”,当是有关剑术的著作。其三,用于舞剑和弄剑。《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著名的鸿门宴故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在汉代民间的百戏中,剑舞常与杂耍中的弄剑糅和在一起。汉代以后,剑更多是在佩饰、武术、宗教等领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