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聚长兴微信平台正陆续推出由中国作家张加强主编,长兴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出版的长兴文旅融合书籍《长兴之境—太湖边的诗与远方》。
太湖捕鱼 钱初生/摄
太上老君用勺子一挖,便得一方美丽 "太湖"。太湖流域是"丝绸之府" “鱼米之乡”,古代太湖人创造了 "塘浦圩田、桑基鱼塘" 系统 , 将原先的泥沼改变成一片沃土。太湖溇港是天人合一的文化遗产。
太湖古有震泽、五湖、具区等别名,素有三万六千顷之说。湖中有大小岛屿48个 , 环太湖周边 , 有名的山峰有72座 , 被誉为 "七十二峰"。
上古时代贤明帝王的足迹是彰显历史悠久最好的注解。《太平寰宇记》记载 , 太湖大雷山、下雷山之间的雷泽,曾经是舜捕鱼的地方 , 此地也因此得到开化 , 渔人纷纷来此定居 , 取名为渔浦。
司马迁则在《史记》中记载: "(禹治水)于吴 , 则通渠三江五湖。”并说 ,大禹在太湖治理水患,开凿了三条主要水道 , 东江、娄江、吴淞江,将洪水疏导入海。
科学考证 , 太湖是一个海迹湖 , 地理上称“潟湖”。由于长江、钱塘江泥沙的冲积 , 海湾因湾口被泥沙淤积成的沙坝所封闭而形成了太湖。
太湖溇港为古代水利建设重要工程 , 疏浚、建桥、修闸等活动始于东晋和刘宋时期 , 至迟在南宋时形成太湖溇港体系 , 清同治《长兴县志》记载:“淳熙十六年,浙江提举詹体仁开湖署门,为旱涝之备,数年之间,滨湖郡邑岁称丰稔 。”“绍熙二年 , 知县王回修湖溇三十六 , 改二十七溇。" 至明代 , 湖州太湖沿岸形成了七十三溇 , 吴兴长兴之间 , 吴兴三十九 , 长兴三十四。
同治版《长兴县志》记载:“弘治七年令开溇泾,泄诸山之山水入太湖。八年 , 新筑湖塘 , 泄湖溇港各有跨湖桥、湖塘、湖岸也。"
长兴 , 拥有34公里长的太湖湖岸线 。长兴三十四溇 , 用闸让各方水域相对独立 , 各自涵养生态。河湖的烟水芳草 , 湖上的迤逦气韵 , 傍水依山的松风幽径、修竹清池 , 构成山水长兴的倾情之美 , 构成这温柔富贵之乡、大雅与大俗共融之地。
城东、城南的水散发在空气里 , 温、顺、润的气息,令世界销魂。顺着港汊走进时间深处 , 会发现青苔都很古典 , 苍藤的长茎盘根错节在历代生灵里 , 将人类所有的轮回吊起 , 欣赏着嬗递。
太湖沿岸之所以成为稻桑兴盛、鱼肥景美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是一代代先民治理太湖的智慧结晶。古老而庞大的太湖溇港水利工程 , 是一种怎样的水利文明?
在太湖沿岸,一条条水道自太湖向内陆延伸 , 在广袤的大地上,呈现出"梳齿般繁密"的纵横交错的密布水网 。人们把纵的、南北向的和交流水系称为浦、溇、港 , 把横的、东西向的水系称之为 "塘" , 于是 ,溇港的名称便有了。
4000多年前 , 太湖还没有大堤的约束 , 湖区的西南是潮涨潮落的滩涂消落区 , 软流质淤泥地。太湖先民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透水的挡墙,中间的软流质泥土被挖到挡墙外面 , 泥土中的水 , 透过竹木围篱的缝隙渗入河道 , 形成了河流 。这就是充满智慧的竹木透水围篱技术。
百叶龙大桥 陈鲜忠/摄
西晋后期,中原大乱,中国出现了第一次移民大浪潮。为躲避战乱 , 北方大量人口迁徙到太湖流域。人们在太湖的滩涂上开挖溇港 , 水和土分离 , 新的陆地出现 。一条条连接溇港的横塘陆续开挖,陆地被分割成棋盘一样的形状。挖出的泥土堆在土地四周 , 形成犹如城墙般的堤坝 , 人们把它唤作 "圩"。这就形成了太湖滩涂上的溇港圩田。
从空中俯瞰 ,溇港像一条条灵动的血脉 , 圩田则如一块块壮实的肌肉骨骼,滋润着这方百姓千百年来的生息繁衍。
此后,历代官府都十分重视太湖溇港的治理,其中以吴越国时期最甚。据《十国春秋》等书记载 , 后梁贞明元年(915) , 吴越国置都水营使,主管水利,招募兵士四部 , 共七八千人在太湖旁建太湖撩浅军 , "常为田事 , 治河筑堤"。
以溇为经、以塘为纬的棋格中间 , 是一块块圩区。先民们利用疏凿河道的土方堆高成堤 , 在平坦肥沃的墩岛、圩田内种植水稻,利用排水方便的河堤种植蚕桑 , 在圩内沼泽漾塘养鱼 , 形成了符合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原理的 "桑基圩田" 和 "桑基鱼塘" 雏形。
河塘里每年需要清理的淤泥,是稻田和桑树最好的肥料,桑叶用来养蚕,蚕粪又可以增加田地和鱼蟹塘的肥力。
稻田、蔬菜、鱼蟹、桑地,环环相扣 , 相互依存。这种水下和陆地互为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 , 堪称中国农耕社会最为高级的农业形态。
得益于太湖溇港工程的成熟与发展 , 到了宋代 , 更是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盛况 。南宋的项世安有诗: "港里高圩圩内田 , 露苗风影碧芊芊 。家家绕屋栽杨柳 , 处处通渠种芰莲。"
水利界泰斗郑肇经教授,曾对溇港圩田给予很高评价 , 说这是 "古代太湖劳动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 , 甚至 "可与四川都江堰媲美"。
长兴拥有34公里的太湖湖岸线 , 自古以来是溇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兴的圩田兴修 , 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 平原水网圩田系统形成于唐中后期至五代间; 大规模开发圩田是在两宋时期 , 特别是宋室南渡以后,大力向湖荡围垦 , "浙西围田相望,皆千百亩,陂塘溇渎,悉为田畴";清初《浙江通志》记载长兴西湖 "今皆成田" 。伴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围垦 , 村落在空间分布上不断向东部低洼平原深入 , 到南宋末期 , 长兴村落分布在空间上已基本定型。
2016年11月8日 , 在泰国清迈举行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上,太湖溇港成功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18年4月19日,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主办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IAHS)国际论坛上 , 湖州桑基鱼塘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对太湖西南岸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在长兴,与溇港搭配的群山是人性化的 , 溢着灵气的。游长兴名山不会有前路茫茫、孤旅天涯的体悟,因为山重水复 , 移步换景,山不转水转 , 淙淙溪流 , 琴韵般撩尽人间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