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旅游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近在远方(2)丨终南山,寻访一位故人……
发布时间:2021-01-26 字体:【
       1月21日起,长兴旅游微信平台陆续推出由中国作家张加强著的文化大散文《近在远方(一个县的史诗)》。本书共有四个篇章,分别为“脚印—与看不见的声音独语”、“街巷—让阳光照进历史的屋子”、“地气,用最世俗的方式爱你”和“留痕—学会赞美黄昏”。


      今日为大家推送收录在“脚印—与看不见的声音独语”篇章中的文章——终南山,寻访一位故人……

终南山,寻访一位故人……

      公元6世纪,长兴一个叫下箬里的小地方出了两个伟人。
      503年出了陈霸先,在世纪之初。596年出了道宣,在世纪之末。由他的下箬老乡陈霸先一手建立的陈王朝已于七年前告终,世道姓隋,但神圣之气还在。道宣少年时,父亲将他送进了下箬寺。这座寺院没有留住这位日后的高人,他早早地云游天下去了,在一直想往的当时的佛教圣地终南山修炼。



        据传道宣北走前在顾渚山寿圣寺修了一段时间,此时的寿圣寺已有三百多年的香火。这座古刹给了道宣以静气。
2016年深秋的一个午后,我们随长兴寿圣寺界隆大和尚从西安古城南去,上了终南山,寻访这位故人。2017年是道宣和尚圆寂1350周年,寿圣寺将为其举办隆重的传戒法会,以故乡的名义纪念这位律宗祖师。


       我们走前山,一千多年前的道宣和尚走的是后山,我们擦肩于时空。
道宣修行的净业寺,山门立于山脚。山门过后,须踏级长长的山道,气喘吁吁后于山林深处见世上独有之匾:以法护法。同行的民族宗教局张兰脱口而出:有佛门纪检的气势。
接近山顶才露正殿尊容,才见道宣打坐的山洞。看来山寺宏大与否,与地盘无关,因为佛法无边;但作为律宗祖庭,略显寒碜。
       八宗祖庭中,西安占六:律宗净业寺、华严宗华严寺、唯识宗慈恩寺和兴教寺、三论宗草堂寺、净土宗香积寺、密宗大兴善寺和青龙寺。另二宗系禅宗河南嵩山少林寺、天台宗浙江天台山国清寺。《长安古刹提要》载:“因道宣住终南山,今寺为各丛林之冠。”今天中国的僧徒,仍大都以道宣学说为持戒的楷模。
道宣二十岁时在大禅定寺拜师智首律师。智首讲了《四分律》,他将各条戒律一一记心,以为学成,便要另学禅定功夫。智首说,你听我讲二十遍后再做决定。这一讲就是十年,听讲中践行戒律。


        唐太宗贞观元年,也是道宣开宗立义之始,他四处学律。同在那一年,另一位年轻的僧人混入逃难的人群出关求学去了,这位僧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师。贞观十九年,未经朝廷准许出印度的玄奘法师带着657卷经书回归,长安城万人空巷迎接。唐政府征召天下高僧前往长安参与译经事务。道宣去了长安弘福寺参与玄奘译经道场。他与玄奘同辈,是他的师侄。玄奘与众多译者住兴教寺翻译佛经,道宣负责校译,足见其在佛教圈内的地位。
玄奘与政治走得很近,一味迎合朝廷是为两件事:一是译佛经,二是争名分。此前的佛教,一直排在道教之后,称为道儒释,玄奘望朝廷能以平等看待。他上书太宗皇帝,希望为他的《圣教》作序,唐太宗为顾及道教情绪,回绝了。

       玄奘再次上书,唐太宗这才写了《圣教序》,由此构筑了佛教顶峰。道宣在长安城宏大的佛经校译盛事中,看到那些所谓的高僧被全社会追捧,个个至高无上,引起道宣内心的警觉。他不愿住唐皇建的大慈恩寺,不做贵族和尚,校译完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后,独自离开长安,上了终南山,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律习定慧。他在一个山洞坐禅,附近又搭十八个草屋,冥想不生不灭的境地,一直受着晦明风雨,精研律学。
任何一种心学的成形,都启迪于对生命的理解。庄子说了他的一弟子从师学道渐悟过程,第一年心如野马,第二年开始收心,第三年心无挂碍,第四年混同物残,第五年大众来归,第六年可通鬼神,第七年顺乎自然,第八年忘去生死,第九年大彻大悟。道宣思考一个问题:律。光自律不行,需戒律。它综合各部律典,会通大乘和小乘,构筑自己的经典。
      道宣驻脚终南山修研戒律,开启了他的传世功德,创立了南山律宗,成为中国戒律思想史的重要思想家,世称律祖。




        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二月,道宣在终南山用自己制定的仪规,为沙门受戒,在麓清宫精舍创立戒坛。诸州沙门来受具足戒的,有二十多人。《中国佛教百科全书》记载:中唐以前,禅僧未单独设寺,或寄居道宣创立的律宗寺院,或挂名某寺而居他处。道宣是第一个把禅僧收在门下的宗师。今天中国的出家僧徒,大多以他的《四分律》为行持的楷模,他规范了传戒和受戒等戒法。
道宣圆寂后,他的弟子道岸成授戒之主。道岸最显光芒的一件事是为唐中宗李显出家授具足戒,还请到皇上的墨敕,以后各派都以他的戒律为范仪。皇帝剃度在李显之前有梁武帝,但他不纯,三进寺院三次由居士赎回,说白了是为寺院拉赞助,玩出家秀。李显之后应属清代顺治出家,但剃了度仍留宫中,不久在折腾中死去。



       灵性的生发无所不在,远行的人只要闻到顾渚的茶香,便踏上魂牵梦绕的故乡。道宜在著作中记述了一个问禅的故事:长兴下箬寺的主持,千里迢迢到西安,向道宣问禅。道宣给他沏了一杯顾渚茶,并问茶之味道如何?问禅的下箬寺僧从道宣的一脸平静中悟到什么,端起茶杯呷了一口,安然不语放下,含笑凝视道宣。道宣抚掌而笑,拍着他的肩说:可返矣!


那那个时候的紫笋茶尚未列为贡茶,看来,顾渚茶在陆羽之前已名播于世,陆羽是仰慕顾渚茶之名而来的。

禅为何物?智者悟禅清茶一杯,迷者悟禅佛经万卷。这是道宣的高明。“枯石凝万象”,从中寻求空灵寂静、契合自然的大道。“一月善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水至柔,方能怀山襄堤,杯至容,才可含华纳水;茶至苦,以求解忧清节。
       高僧常在茶中悟得禅机,参禅不离茶,苦茶只伴僧。杜牧到了晚年竟向往起这种境况来:“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斜阳下,禅院静地,恬然自若,伴已仅有一杯清茶,其味香香甜甜、苦苦涩涩如人生。后来的苏东坡亦有这种情怀:鬓丝强理茶烟中。



        到了道宣,佛教中国化了。道宣一直修行于终南山,山中有一隐士叫孙思邈,与道宣结为林下之交,每每聊医学至终夕。这里距长安不远,可以感觉得到城市的喧嚣与诱惑,道宜仍如世外超人般伴着青灯黄卷晨钟暮鼓,品着家乡人送去的顾渚茶,做他的苦行僧。


        道宣亦为佛教史学家,有《广弘明集》《道宣律师感通灵》《释迦氏谱》等诸多著述。他四处弘法,是长安西明寺的上座。道宣来此讲学,膝下虔诚的从者难以数计。
        道宣门下弟子千人,遍及全国。他的一位有名的弟子弘景带出了一位更为有名的弟子叫鉴真,历尽艰辛,东渡扶桑。道宣的这位再传弟子成为日本律宗始祖。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大和尚在传戒法会前为寿圣寺亲书“道宣故里”、“以戒为师”八字,字迹温和圆润,饱含对这位中国佛祖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