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物保护
当前位置:首页
雉城:独揽五峰三箬之胜
发布时间:2018-06-13 字体:【

  位于湖州西北太湖之滨的雉城,北依雉山,南临箬溪,风景优美,山水清远,独揽五峰三箬之胜,故有“太湖明珠”美誉。

  雉城,一说因与城北雉山相连而得此名;一说站在城北山上眺望此城,形似美丽的雏鸡,故名雉城。雉城历史悠久,自吴王夫差使弟夫概筑长城(也称夫概城)于此,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了。建县治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隋、唐、元、明时升县为州,至今也有1700余年历史了。梁平二年(908年),吴越王钱避梁太祖父讳,改长城为长兴县,长兴县名自此始,并相沿至今。所以雉城名胜古迹甚多,城区原有大雄寺、大成殿、城隍庙、钟楼、万寿宫、金莲塔及箬溪书院等古建筑;但襟带三省“门户”的雉城背山面湖,地势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吴越争霸到齐卢会战,历代战事频繁,古建筑多毁于战火;现仅存钟楼大成殿和保存于长兴博物馆内的碑亭古迹可供观赏。

  一、铜钟扬声警雉城

  钟楼,位于雉城镇人民路东侧,为三层砖木结构的古建筑,高约1 8,占地40余平方米,原为雉城大雄教寺古建筑群之一。据清((长兴县志》载:大雄教寺旧在县西一路,陈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为太妃所立,初名报德寺。宋时改名大雄寺,元至正十六年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年迁入县治南隅,洪武二十四年立为丛林(寺庙别称);其左为钟楼,高凡三层,清同治七年(1868年),本县人钟麟捐修。19_63年长兴县人民政府首次拨款重修,1993年再次拨款修复,1994年10月1日对外武放。修复后的钟楼保持了明代建筑风格,为正方形塔状建筑,飞檐翘角,黄墙黑瓦。钟楼内悬双龙犬铜钟一口,重达3600公斤,该钟为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二月三日长兴知县萧洵、守御千户刘显监制,由杭州富阳何氏铸造:此钟比北京大钟寺永乐大钟早铸近半个世纪,为全国最古老的铜钟之一,它对于研究明代冶金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相传此钟敲击响彻雉城,声闻1 0里,站在太湖口的洪桥也能听到悠扬清脆的钟声;古时凡除夕之夜或长兴发生战事,就敲钟报时报警,铜钟扬声警雉城。令人更为惊叹的是钟楼底层内墙壁上“四大金刚”壁画,栩栩如生,但出自何人之手笔尚待考证。钟楼现属长兴县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二、大成殿前书声琅

   

  大成殿,别名学宫,又名孔圣殿。该殿为砖木结构宫殿式建筑,呈正方形,台基高L 5,占地面积约256平方米,高约18;殿内有4根楠木大柱,屋面为泥背瓦当,重檐翘角,斗拱交错,巍峨宏丽,是典型的明代建筑。

  据《辞海》载,大成殿为孔学庙,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位于城东,绍兴十年(1140年)县令黄伟迁入城内,元末毁损;明洪武八年(1 375年),知县萧洵重建。以后几经重修。清康熙三十一年改称学宫;雍正十二年(1 734年)知县鲍珍修茸大成门;乾隆九年知县谭肇基重建大成殿、尊经阁、名伦堂,其规模较前更加壮丽。大成殿屋正面塑有“峻极于天”、背面为“文吉射斗”8个大字,意即才高北斗、文章通天之意。明清两代,大成殿是长兴文人习典论经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大成殿不幸沦为日寇兵营.1948年长兴中学校长周翔发起募捐,进行维修。解放后1957年暑期,长兴县人民政府首次拨款重修,内外修葺一新。10年动乱该殿遭到严重破坏,于80年代中期,县政府再次拨款修复。该殿自宋庆历以来,一直是州、县最高学府,也是科举时乡试场所;一直以来,大成殿前是文人荟萃、书声琅琅。且这里原是明清以来的建筑群,因屡遭兵火,现仅存大成殿及大成殿后的明伦堂(俗称明成殿),且较为完整,这对研究明清的建筑艺术,有一定参考价值。大成殿、明伦堂现均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掩映在松柏绿荫丛中的大成殿前尚有石鼓一对,残龟4只;明伦堂前4棵双人合抱,树龄达六百年的白果树枝繁叶茂;其中一棵寄生树特别茂盛,堪称树中奇葩。

  三、碑亭古迹传佳话

  碑亭古迹,位雉城镇解放东路长兴县博物馆内。该亭呈长方形,长4米,宽3米,系混凝土结构,亭内立有明代著名文人归有光撰文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书写的《圣井铭并序》和《梦鼎堂》碑及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颓书写的《东岳行宫记》碑,现均属长兴县重点保护文物。

  归文吴书的两碑,均镌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其时,归有光任长兴知县,吴承恩任长兴县丞,两位文学大家励精图治,同治一县,成为长兴历史上的千古佳话。((圣》碑原在县城东9里下箬寺“圣井”旁,《梦》碑则埋没在老县署,于1978年建造县政府宿舍时出土。《圣》碑高0.92米,宽1.47米,文21行、行16字,主要歌颂陈武帝陈霸先“恭俭勤劳、志度宏远、江东诸帝、号为最贤”的美德及“赫赫陈祖、大业光灿,’的伟业。《梦》碑高1.48米,宽0.57米,文17行,行34字,残缺一角。两碑均为行楷,其点画圆腴劲秀,刚健有力,俊朗雅丽,为不可多得的吴承恩晚年的书法艺术珍品。现全许多吴承恩书法艺术爱好者来此拓碑临摹,络绎不绝。元代赵孟颊书并篆盖和资善大夫徽州路总管孟氏簇文的。《长兴州修建东岳行宫记》碑,高1.98米,宽1.21米,厚0.23米,文18行,也属楷书,字体清劲秀拔,骨肉兼到,可雁行北海,清新遒劲,为长兴世代珍藏。此碑原在城西五峰山麓,后移至文化馆,“文革”期间,幸为文化馆一老馆长和群众埋藏地下1 0年,才得以存世;“文革”结束,此碑重见夫日。

  雉城西北灵山尚有陈朝瑞陵、明陵的断碑残碣,此两陵为陈武帝陈霸先祖父母及兄长之墓地。南朝开国之君陈武帝(503—559年,浙江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两位帝王之一,另为三国吴国东吴大帝孙权)出生雉城城东下箬寺,为其洗身的“圣井”尚存,并修建了cc陈霸先故居”。此外,那个为唐太宗李世民后期无为而治,而使唐走向盛世的“贤内助”徐贤妃徐惠(7岁能作诗、十几岁时才名誉满京城长安,被唐太宗招为才人)也出生城北郊后漾忻湖村,今“贤妃井”尚存。

  雉城人杰地灵,雉城文教事业源远流长,明万历十四年知县熊明遇建箬溪书院,后多次重建,除大成殿外,箬溪书院也为明清两代长兴文人论文习典之所。特别是唐中期以来长兴出了贡品一一紫笋荼、金沙泉,明代又出了罗芥荼,不但有箬水相伴,还有紫砂茗壶相配,世人赞美荼、水、壶为长兴“品茗三绝”。民间饮茶之风颇盛,县城雉城镇的茶馆也如雨后春笋,且代代相传,至抗日战争前,仅8000余人的雉城镇,竟有茶馆10家之多:有“第一楼”、“四面厅”、“玉壶春”、“访卢阁”、“三箬居”、“清香亭”和“月升楼”等,茶馆取名优雅清丽,不落俗套,反映了县人的文化修养。据当地老人回忆,四面厅茶馆,因坐进茶楼可一矩全城景色而得名,该茶馆是文人读书、下棋及花鸟聚集之处,别有一番情趣。访卢阁茶馆主要是慕唐代诗人、品茶家卢全,突出了茶馆雅气;内有对联一副,上联为“李白摇头去”。下联为“卢仝拍手来”。三箬居茶馆因地处箬水中段得名,茶馆内设有书场,挂有山水中堂,为清代苏州著名书画家吴大所作;秋天还有“开栅”斗蟋蟀场面,观战者争先恐后,馆内喧闹非凡。

  此外,位于雉城镇南门古城山,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其中水面6000余平方米;80年代中期建造起来的江南古典式医l林一~古城公园内有龙吟化雨、瀛洲环碧、九雉迎晖、黄石飞瀑、英烈千秋和竹廊、曲桥、音乐喷泉等1 0处景点;且园名、楹联均为当代名家所书。园名由沙孟海、郭仲选书,大门楹联为费新我、陆俨少题,烈士纪念碑由叶飞题写;特别是“九雉迎晖”雉亭有本市书法家李英题联:“钟声雉声声声闻声起舞,青石黄石石石点石成金”,非常富有雉城特色和石城情趣。

  以古城公园为依托,90年代中期建起的“古城街”集商贸文化娱乐小吃于一体,街长309米,南北建有两座古色古香的牌楼,堪称“古城新景”。

  (刊登1997年9月28日《湖州日报》•星期天。)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