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物保护
当前位置:首页
江南小延安——温塘
发布时间:2018-06-13 字体:【

  在素有鸡鸣三省美誉的浙北长兴槐坎乡清塘山南麓,有二个依山傍水、茂林修竹的小村落一一温塘。许多人可能不知道长兴,更不知道槐坎;但也许知道温塘。温塘是一个人口不多,面积不大,仅25户人家,不到200人的小村落,但温塘却是一个声名远扬,不同凡响的小山村,有“江南小延安”美誉,是抗战后期苏浙皖边的红都,是解放后粟裕将军骨灰的敬撒地。如今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一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就坐落于温塘村。

  进入抗日战争后期的1945年初,“常胜将军”粟裕奉中央军委电令和毛主席之命,率部南下,开辟郎广长宜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6日,粟裕将军遵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迎着鹅毛大雪,率新四军一师主力由苏中南下,来到地处苏浙皖边的长兴槐坎仰峰齐,与先前到此的新四军16旅王必成部队胜利会师。1945年2月5日,两支部队1 0000余人,聚集在温塘村如今的苏浙军区纪念馆大门前的操场上,在操场的土台上用竹篱茅草搭起了临时帐蓬(主席台),举行了盛大的苏浙军区成立大会。那天天气很冷,许多新四军战士穿着军大衣,头带军帽,威武整齐地在操场上列队等候,粟裕将军从他的驻地仰峰齐骑马来到温塘,绕扬一周后检阅了部队。陪同检阅的还有刘先胜参谋长、一纵队司令王必成、政委江渭清;三纵队司令陶勇、政委阮英平和苏南行政公署吴仲超主任等。就在操场上临时搭起的帐篷下,粟裕将军发表了重要演讲,粟裕司令员说“军区成立的意义,不仅在检阅我们自己的力量,而且是向苏浙人民宣誓:我们将竭尽一切力量,完成准备反攻,驱逐敌寇,争取抗战胜利的重大任务。”并庄严宣告苏浙军区成立。作为苏浙军区的后勤机构一一苏南行政公署早于此前成立,公署负责人吴仲超也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支前讲话。苏浙军区在温塘村宣告成立,中央军委随即发来电令,任命粟裕为军区司令员,粟裕司令员以华中局党代表身份统一指挥苏浙皖边及浙东地区的党政军工作,担负起向东南发展的战略任务。同年四月,叶飞也率部南下,任苏浙军区副司令员。随着苏浙军区成立,在温塘四周长兴境内纷纷建立了苏浙公学(粟裕亲自兼任校长)、新四军后方医院、新四军军工厂、新四军被服厂、新四军印刷厂、印钞厂等,一时间长兴槐坎温塘真的热闹非凡,成了郎广长宜抗日大本营和指挥中心,成了名副其实的“江南小延安”,成了苏浙皖边的红都。如今这些革命旧址尚存,有些还保存完好。如苏浙公学内墙外墙上的对联,还依稀可辩。内墙上对联和横批是:“这里没有博士硕士,只有身经百战的老战士;这里没有黄埔军官,只有宝贵经验的革命者;榭匕:革命熔炉。”外墙上对联是:“遵守纪律、自动自助。互相友爱的学风;学用一致、实事求是、埋头苦干的精神。”尤其是粟裕将军曾居住i办公、开会的故居,一座典型的清代大宅院一一沈家大院,就坐落在依山傍水、茂林修竹的仰峰齐,仰峰齐真正是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一脚踏三省,有“鸡呜三省”美誉。粟裕故居依山傍水,后面是万顷翠竹,屋前是溪水潺潺,真是“历史红,山林好”井冈山般的风景之地,堪称红色土地、绿色宝库。如今修复完好的沈家大院由当年粟裕将军的勤务兵兼向导和挑夫一一候大爷常年看管着。据候大爷讲,粟裕将军和夫人楚青当年还在大宅院前开垦了一块地种菜,楚青大姐还常在这大院里替新四军战士缝被子,在这大宅院里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官兵平等、官兵一家人的浓浓情意?极富生活情趣的粟裕将军,曾在故居后山边亲手替夫人楚青和儿子粟戎生拍了一张见证这段难忘岁月的合影,如今这张珍贵的相片还原封不动地存列在当年王必成旅部,即如今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内。苏浙军区纪念馆坐落在温塘村中心,是一座粉墙黛瓦砖木结构的清末民宅,距今约15O多年,正屋是一座四面高墙前后两进五开间的走马楼,大小房屋共计46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几经修复现完好无损,由江渭清题写馆名。纪念馆内完整存展着粟裕将军的办公桌,粟裕将军争夫人楚青用过的床,坐过的椅子;王必成旅长用过的办公桌,以及其他许多的照片和实物。如新四军战士运粮用的独轮车,送水送饭用的水桶,采煤用的工具;新四军苏浙军区出版的报纸《火线报))、《苏南报》、《苏浙日报》样张原件;还有一部粟裕将军解放后放在卧室内用了30年的手摇电话机,以及解放后粟裕、楚青、江渭清和当年威振江南老虎团一一新四军48团团长刘别生爱人苏迪及当时江南的银行副行长管翰波等人来信原件。十多年来经过多次调整充实,馆藏文物达600余件,展出革命文物、历史照片680余件,比较全面系统地记录了苏浙军区的战斗历程。纪念馆内还图文并茂存展着刘别生杭村激大炮的杭村战役、郎广战役、长兴战役、泗安战役史料;特别是刘别生团长指挥的广德杭村大捷,从日军手中缴获的九二步兵炮,现被存列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第一展厅,同毛泽东、朱德轿车并列存放。当年新四军夜袭泗安,攻克长兴西部重镇一一泗安的泗安大捷战报还上了《解放日报》:三次天目山反顽战役的辉煌胜利,粟裕将军二次在这里运筹帷屋,指挥作战。

  虽时隔半个世纪,如今纪念馆内的百岁天竹和粟裕将军骨灰敬撒处的苍松(84年粟裕将军骨灰运抵纪念馆时,粟裕将军小儿子粟寒生亲手栽种),依然是那样枝繁叶茂,苍劲挺拔。仿佛粟裕将军虚怀若谷,高风亮节和傲霜斗雪的高尚品格的写真。

  (刊登2003年2月25日《长兴报》“画溪”副惠;获省国防征文二等奖。)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