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境会亭,作为以茶文化为特色的悬脚岭旅游区的标志性建筑,其重建工程已列入悬脚岭旅游区的近期规划,不久将撩开其神秘面纱。
规划中境会亭将沿东侧山岗途经郭沫若纪念亭、齐卢战争遗址、仙人石、园峰岭搭缆石的步行旅游路线,与顾渚山风景区的霸王潭、金沙泉、贡茶院等相通。啄木岭恢复三官庙,建一个小境会亭,供游客品茗、休息并建啄木岭与悬脚岭之间直接联通的人行道路,将悬脚岭、啄木岭、顾渚风景区联接起来,构成一个较大规模的旅游区,重现唐宋时期茶文化古迹,为游客提供一个新的特色旅游区。为地处太湖之滨的长兴新添一景。
长兴悬脚岭“境会亭”建于唐代,为督造贡茶,湖常两州剌史每年在此聚会、分山造茶、品茗斗茶,因此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亮点而载入史册。
江浙皖三省交界地区,崇山峻岭,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是我国的主要茶区之一。在唐代,陆羽将顾渚、阳漾的紫笋茶列为全国名茶,他在《茶经》中写延“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紫笋茶的主要产区分布在顾渚山与阳漾(宜兴湖父镇),顾渚紫笋茶产区分布在顾渚周围的桑需坞(今叙午峤)、白芝山、悬脚岭,其次在啄木岭等。可见悬脚岭一直是紫笋茶的主要产区。唐代宗广德年间,陆羽在宜长交界处,向毗陵(常州)剌史李栖筠推荐“阳漾”为贡茶。大历五年,朝廷以阳漾茶贡额不足,遂命“分山造茶”,自次顾渚紫笋茶入贡。贞元五年谓“急程茶”,限在清明前送到4000里远的京都长安。贞元十七年剌史李词建立贡茶院。
自公元770年朝廷决定湖常两州分山造茶,同时上贡紫笋茶始,在悬脚岭建立“境会亭”,两州剌史于每年立春后45天在此相会,官员们商议分山造茶,并与社会名流品茗斗茶;采茶姑娘采摘青茶,茶农们繁忙加工贡茶。这是一个多么空前的盛况和热闹的场面!两州剌史还带歌舞剧队来表演,增彩添趣,助兴加油。从春分到清明要经历雨水、惊蛰、春分等四个节气,约57—58天,而立春后45天到清明只有12—13天,可见“境会亭”峰会至少要热闹3天,将“急程茶”督造加工完毕,留下10天路程时间送到长安。
当时境会亭督、品茶活动规模浩大,仅品茶研讨要摆20多桌,另有戏台歌舞表演,热闹非凡。怪不得时任苏州剌史的大诗人白居易,当闻得常州贾剌史、湖州崔剌史在悬脚岭境会时,即兴寄诗:“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台作一家春。春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赏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据史料载,唐代紫笋贡茶最多每年184担:宋代贡茶数量如旧;元代、明代仍为贡品。境会亭通过督造、品尝、鉴定的活动功能,在我国发展茶文化事业上功不可没,在开展宫廷茶文化、促进文人茶文化和带动民间茶文化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作者简介:王听兰,1940年12月生,浙江省长兴县人,1960年毕业于浙江省长兴中学,1966年7月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1968至1986年在第二炮兵工作,任某旅技术装备部总工程师,1987年转业到浙江省湖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任平战结合管理处处长。研究方向:地下建筑开发与使用管理、现代管理。主要著作有《地下建筑防潮除湿教程》(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出版),被评为全军科学技术三等奖;1985年又获第二炮兵先进个人二等奖;因技术革新等业绩荣立三等功三个。在全国性杂志上发表论文十多篇,曾多次获奖。转业地方后结合本职工作、关心地方家乡建设撰写文稿,在国家级刊物和地方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2000年月11月在第四次全国人民防空工作会议上被评为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工作者。2001年1月退休。
退休后全力从事王氏家谱研究,近两年耒在有关报刊上在家谱研究方面发表了《(尚儒王氏宗谱)——记载4500年家族代代相传的历史画卷》、《王氏宗谱》、《谱牒文化出新景》、《(三槐堂铭)与苏轼在湖州》、《尚儒“三槐堂”》等文章。2002年底发起筹办王氏家谱研究会(现为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主编《中华王氏家谱研究通讯》,2004年4月创办《中华王氏网》。2004年7月被聘为《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
通信地址:浙江省湖州市金泉花园5幢103室 邮编: 313000
联系电话: 0572-2114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