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习近平
时间回到公元1200多年前,一位老人坐在船头,手捧书卷,若有所思。他叫朱钰,朱熹的第八个孙子,南宋端平年间,来此担任长兴县令,在往后的几百年时间里,朱氏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渐渐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经久不衰。其中让这个家族最引以为豪的,就是“重德修身,和合齐家”的家规家训。
当年朱钰辞官隐居,将落脚点定在长兴白溪村,专心传播和发扬爷爷朱熹的理学思想,历史记载的这些朱氏后人,都传承了朱子家风,为官有政声,造福一方百姓。如今醒目的《朱熹家训》正悬挂在白溪朱氏宗祠大厅的两侧。“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意思是说,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这些清晰的字眼,早已化为谆谆教诲,给予后人深刻的启迪。
《朱熹家训》寥寥数百字,却全面阐述了朱熹关于做人的准则:仁、义、礼、智、信,字字珠玑,是朱氏治家、做人思想的浓缩。随着历史的变迁,朱氏后人谨遵朱熹《朱子家训》的谆谆教诲,《家训》中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思想准则不仅浸润着朱氏后人的心灵,还逐渐传递至周边百姓。
家风是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自太湖街道家规家训“六进”活动正式启动以来,我街道多方位、多形式挖掘出一批优秀家风家规家训,现将征集到的优秀家风家训家规进行展示,引导广大家庭成员和未成年人自觉养成孝老爱亲、诚信友善、勤俭自强的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