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旅游动态
近在远方(14)丨大成殿和钟楼,镌刻了古老县城的印记
发布时间:2021-03-05信息来源:长兴县人民政府阅读:字体:【

常聚长兴微信平台正在推出由中国作家张加强著的文化大散文《近在远方(一个县的史诗)》。本书共有四个篇章,分别为“脚印—与看不见的声音独语”、“街巷—让阳光照进历史的屋子”、“地气,用最世俗的方式爱你”和“留痕—学会赞美黄昏”。

今日为大家推送收录在“街巷—让阳光照进历史的屋子”篇章中的三篇文章:大成殿,一幢老屋的编年和钟楼,镌刻了岁月的声音。

大成殿,一幢老屋的编年


见老屋,知岁寒。说时光飞逝,其实时间一直在,是我们的心飞了。


长兴,商周属扬州,春秋属吴,战国属越,秦属会稽,西汉属楚,东汉属吴,隋属苏州,唐属湖州,一路的风尘仆仆,寻找回家的路。

雉城由来的大体路数:吴王阖闾派他的弟夫概在旧县治东南二里处筑长城。晋太康三年建县并为治所。唐代武德七年取土筑城,因城堞与雉山相接,故名雉州,城有七门。明丁酉年,元帅耿炳文兵克长兴。明万历三十四年知县熊明遇重修,开浚内河。清康熙、乾隆年间对城墙、城河、城门先后六次整修。1937年11月25日沦陷于日寇,县城毁为瓦砾,仅存县署和大成殿等少数建筑。

大成殿,不是宫殿,是学宫。旧时县城的多元风情在学宫,民间视为不见香火却香火不灭的庙宇,是古城生态的风水人格。



大成殿有一种文士落泊的风度,有一厢情愿的信念之火,有自我疗养的纯净岁月,有探究文脉的灿烂去向。


各朝政府都会在教育上做动作。作为长兴学庙的大成殿,始建于1044年,也就是北宋庆历四年,原在城东。1140年,绍兴十年,由县令黄伟迁到城内。元初重建,元末残毁。明初知县萧洵重建,其后的知县黄扆、顾其志、刘一临、熊明遇一路维护或重修。清康熙年间称学宫,雍正年间的知县鲍鉁修葺大成门。

真正的大动作是在乾隆九年,也就是1744年,那位著名的文人知县谭肇基,重建了大成殿、尊经阁、明伦堂,规模更为壮阔,屋脊阳面塑有“峻极于天”,背面“文光射斗”八个大字。该是今天仅存的模样。

宫殿式建筑的大成殿,建在五尺高的台基上,正方形砖木建构,殿内用四根楠木柱,支撑起六丈宏殿,重檐翘角,斗拱交错,巍峨宏丽。这座全县的最高学府,是古之科举时县试场所。抗战时,沦为日军兵营,故未遭焚毁。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老屋的意境。学宫,县城里最敏感的神经末梢,年少思想串成雨滴顺脊而下,修炼冷落了祈祷,诱惑启悟了凄怨。

怀旧情节让文化异乡变得遥远。漂泊者的寂寞,是因为鲜活的生命曾是瓦屋下的灵动。远行并不为割舍某种情愫,因为我们都是屋里的奥秘,烟雨中,有人在等。

时间标记着生活的面目,我们年轻时在这里读了书,年老了又把它们记起。去残垣新绿重新实践栖居,正当地苟活,须得模仿大成殿的奢华与严谨。

学宫老墙孤寂的姿态留下巨大的阴影,是时光的挂历,属于凋零的美。世相的愿景,是学而优则仕,但“仕”了又在无尽的还乡旅程中寻找原先,发现身边的华贵原来是虚拟的。用蜕变做放松,用忧伤做开放,用困惑做存在。士绅文化终于彻底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地气特色的文明。

世事无常执著于活着,茫然中延伸尽带沧桑的智慧,大成殿孤寂中嘲笑这个狂热的世界。春草攀登残垣,不存在方法或技巧,只是让追求不致虚无。古之学子走力量型路数,雄浑的内力不显山露水,只是朗读与书写的动作意味深长。

今天,你用纤巧的手,抚摸斑驳的墙,默默的墙面上挂着长兴四十年来历届高考状元,让墙在瞬间迷失中有思维,亮出古老心境。

老屋,没其他想法,才去静候,就像作家,没其他天赋,才去写作。为的是让追求不致虚无。


钟楼,镌刻了岁月的声音


小雅精气洪声旷远的钟楼,几乎拯救了整个城市空间,一进入就身心妥帖,连呼吸都顺畅起来。


在古代,钟楼与鼓楼合称钟鼓楼。南北朝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报时或报警之用。齐武帝为使宫中都能听到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挂一口大铜钟,以应鼓声报时,首开铜钟报时先河。后世为使钟声传得更远,钟越铸越大,州县城建钟楼,与鼓楼相对。

长兴的钟楼是明朝洪武年间的建筑,坐落于今人民路与解放路交叉口东南侧,坐北朝南,为平面呈四方形、立面呈塔状的单体小楼,歇山顶,重檐式三层砖木结构,高15.3米,为长兴县城古老的印记。




这个古建筑的外围和廊柱的布置,斗拱和飞檐的运用非常讲究。歇山顶双檐式单体木结构建筑的钟楼,飞檐画栋,翘角垂铃,结构稳重庄严,原是大雄教寺的一部分。同治版《县志》载:“大雄教寺旧在县西一里,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年)为太妃所立。”公元1356年,毁于兵火。明初因耿炳文筑城开壕,正好通过大雄教寺庙基,迁到城东南隅,其左边建有钟楼。


钟楼第三层的正中央,悬挂着高2.5米,口径1.12米,重达2000公斤的大型铜钟。铜钟的钟口呈瓣莲花形,钟钮为四爪双龙纹,顶端有一圈莲瓣纹,下方有铭文,上方的八卦图案显着道教的文化。

明代一位叫徐球的德清书生游长兴,写了一首诗:

   

    年来书剑托山城,钟动城南夜夜声;


    一度凭栏秋色远,澹白斜日总诗情!

诗中有物有景,有动有静,勾画出一幅长兴山城的夕阳秋色图。这钟穿越了战火硝烟、历代变迁仍流传到今天。


清同治七年,长兴县大户钟麟捐资维修。钟楼大门朝南,卷顶门洞,两扇石品门左右分开,在门洞两边墙上有斗大的“钟楼”正书两字。在第三楼,大铜钟悬挂在中央,钟口呈瓣莲花形,钟体铸有纹饰,顶端有一圈莲瓣纹,上股方内铸饰八卦图案,下股方内铸有铭文“洪武七年岁次甲寅二月三日吉时铸造,长兴知县萧洵、守御千户所官刘显····..”此钟铸造规整,造型精美,形体宏浑,系仿唐宋风格,是将铸造、声学、书法融为一体的杰出实例。像长兴保存这么好的钟楼已相当少见。钟楼几经沧桑,却一直巍然镇坐在原地,迄今已有六百三十余年的历史,它比北京大钟寺的永乐铜钟还早一个辈分。

钟楼经三次修葺,二重檐,四角攒顶,线角垂铃,各层装饰斗拱,内有楼梯可拾级而上,黄墙乌瓦,庄严睽丽。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备受古建筑专家青睐,是研究明代建筑风格嬗变的重要实证。

北周庚信诗曰:“戌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隋唐时期,每逢大型庆典时必先敲钟击鼓,钟鼓长鸣又是喜庆、欢乐与祥和的象征。钟鼓楼在元、明、清三代专司更筹,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这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对人们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于钟的记忆早已日渐模糊。当钟楼不再鸣响为百姓报时,当钟的声音淡出我们的视野,钟声尘封了一段段岁月往事。钟楼的遁世,凭吊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朝代更替,更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变声。

铜钟经几百年锤打,使人顿觉亲近。时间改变历史,一切存亡都是自然存亡。剥落的粉墙,空灵的巷道,可以教人阻纷扰于红尘之外,而不阻浩气于千秋之外。

顺着声音走进时间深处,会发现音质很古典。屋檐墙沿上,苍藤的长茎盘根错节进历代生灵,人类所有的轮回被高高挂起,让后人欣赏嬗递,成另一种宗教形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