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沿古长泗道西行,原野空旷,山峦起伏;车过古镇泗安,遥望仙山如卓笔,端秀俊拔。略带原始风貌的长兴泗安西部山区,山水清丽,风光宜人,旅游资源极为富有,此处有太傅三鸦岗一代名相谢安墓,墓前有树龄近千年的黄杨树。有管埭尹家边世界珍稀动物扬子鳄国家级保护区。有宋陈的“旋沽薄酒欺寒力,未怯春泥踏雨痕,笑觅梅花伴归去,断桥流水月黄昏”的诗句赞美,尚存于百叶龙故里一一天平乡的“断桥遗址”;相传乾隆皇帝到过该乡溪南曹家村,并留下“金龙抱柱,遇难呈祥”的民间传说。每当夕阳西下,行人到此,情不自禁会发出“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之感。
云水碧天胜仙景
位于长兴县最西端的仙山,原名四安山,系泗安名山之一。据清《长兴县志》载:“四安山在县西南八十里,高一百丈,周十里,以其四方广平,故名”。仙山在长泗平原拔地而起,如江边渔翁之斗笠,故当地人又称尖山。相传地藏菩萨曾在山顶寺庙发光显圣,山有仙气,遂改名仙山,流传至今。昔时仙山香火佛事久盛不衰,朝山进香者南有来自杭、嘉、湖的;远及南京.上海等地,“香船连泊,长达六里。”清长兴知县鲍珍曾题诗于寺:“路转山凹望上方,翠微松顶出红墙,林深只道无人觉,已有方袍迓道旁。”“一自窍名标九子,年年香火赛吴侬。”故仙山,又称“小九华”。旧时山顶有显圣名寺,地藏殿分前后进,共计僧房99间半,沿荷花石台阶,登山进殿,殿、阁、亭、堂、房、池均于回廊相衔,可惜在1937年毁于日军战火。
1992年,显圣寺由湖州双林道光法师在本寺最后一位传人(居士)配合下,重整废墟,建成简易僧房;1993年2月得到台湾省南山寺住持宏一大师资助和善本法师指导,同年3月获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正式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聘上海龙华寺国成大师为名誉方丈,并定于今年来寺度晚年。到目前为止,修复后的仙山显圣寺已初具规模,共建殿、阁、亭、房租6000余平方米,耗资400余万元;进山门拾级而上,头进大殿为地藏宝殿,供有5米高木刻地藏菩萨,两侧是十殿阎王和牛头马面;二进是无量光殿,内有西方三圣;三进是大雄宝殿,内有10.5米高释伽牟尼佛像,两侧是十八罗汉和文殊菩萨普济。山顶建有17米高地藏石塔——涅磐城,东有500罗汉堂和千手观音,南有白云寺尼姑庵和南海观音,北有灵宫殿;显圣寺有僧尼数十人,建有客房16间,可宿香客500余人。每年清明节,上山进香者达数万人,进香者中常有英、法、德等外籍香客及港奥台同胞。中国佛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该诗题词:“庄严国土、千佛顶首、誓愿深宏、得未曾有、不畏路难、不惮持久、竭诚力行、终必成就、象教重辉、功德不朽”。进山门,地藏殿前有副佛家色彩颇浓但也颇具人生哲理的对联:“晨钟撞响,警觉天下名利客;经声佛号,唤醒苦海梦中人。”耐人寻味。
仙山脚下是一平如镜,碧波荡漾的泗安水库、云水碧天、湖光山色,诗情画意尽在其中。登山面湖,心旷神怡;登山入寺,宁静致远;仿佛置身于与世无争的仙境,忘却人间一切烦恼。
畎桥龙山空隐寺
坐落于长兴县最西南与安吉一山之隔的畎桥乡,素有“武术之乡”、“舞狮之乡”美誉,秋冬农闲时节习武舞狮已成习俗。该乡龙狮村的狮舞(“双狮戏球”)50年代曾走红浙江大地,受到时任浙江省剧协主席、中国京剧艺术泰斗、有“江南活武松”美名的盖叫天的交口称赞,盖老还向舞狮传人施福元(现健在)学舞狮多次,“龙狮”村一名即由来已此。
该乡的“献桥”,是一座颇有传奇色彩有古桥,建于清同治年间的七孔小石桥,现属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关于此桥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因一河之隔,阻断该乡东西交通,乡民往来要摆渡过河,非常不便。一天,离献桥不远的卢村有两个富翁在此饮酒聊天,借着酒性,突然富翁甲对宣翁乙打赌说:“如果你在此河上造一座桥,我就从卢村铺青石板到此。趁着酒性,富翁乙也不服输,满口允诺,并且非常重诺守信,不久就造了这座桥。笔者小时候还曾踩过这长长的青石板路。桥建成后,富翁乙几乎是倾家荡产了,家里只剩下一亩(死后葬身的)风水宝地和一条黄犬,后人便把此桥取名献桥,以示纪念。富翁甲也不食言,固真从卢村铺青石板到献桥,足有两华里长。
该乡水塘星罗棋布、水产丰富,尤其是清香爽口,可剥壳生吃的菱远近闻名。当地人叫“畎桥白水滩,野菱当夜饭。”当地另有一句俗话叫“双手吃菱,不算献桥人”,颇有豪气。
该乡有座与安吉相连的界山,叫龙山,又名浮云山。系天目山余脉,西从泗安连绵而东,犹如一条“长龙”。笔者小时候生在龙山脚下,有关对这座奇山的见闻颇多,最为奇特的是周围村民能从龙山山顶景色变幻中判断出气候变化。在晴热的夏季,若是龙山突然不见,它告诉你雷雨即将来临。当地有句俗语叫“龙山穿孝北山带帽,天要下雨”,这是积千年之经验,非常灵验,已写入历代((长兴县志》。
如有兴趣,举目远眺,龙山像两条交头接耳的“青龙”,而“龙”的交口处,有块大岩石,足有一亩面积,当地人称“一亩墩”。相传,在“一亩墩”上曾有仙人下棋,至今“棋盘”痕迹尚存。
龙山上野生动物较多,有山麂、野兔、野猪和狼等,特别是狼,时常在深夜窜到附近农村猪圈叼猪仔。每到寒露,龙山脚下的涧边松树下,便可采集到一种味道鲜美的野蘑菇一一寒露菌;那时乡民结伴上山,懂门道的乡民,一天能采到几大框。
在龙山的尾巴上,还有一岩石裸露的小山岗,叫清明山。到了清明这一天,方圆几十里的乡民自发汇集到这里踏青,最多时可聚集到上万人,形成这一风俗,可谓源远流长。相传小山岗上有两块岩石形状酷似乌龟和石癞头,清明这一天,要是在这上面坐一坐,来年能交上“好运”。‘所以到了这一天,大家起早竞相去骑龟石;笔者小时候曾随父亲上山骑龟石,当然还得赶个早,被人家抢先了就不应验了。所谓应验是不可能的,只是纯朴农民为来年讨个吉利罢了。
龙山腹部的山坞里,‘过去有座古寺,名空隐寺’。抗战前该寺香火旺盛,寺庙有屋147间,僧侣近百人。当地老人还记得山门上有一副非常别致的写真对联:“山玲珑,水玲珑,山水玲珑;钟悠扬,鼓悠扬,钟鼓悠扬;”据当地老人讲,龙山如两条盘根错节的瓜蔓,空隐寺好比得龙山灵气的大南瓜。如今空隐寺墙根及金刚殿(如来殿、观音殿及当进方丈洗澡的元宝池,山门外的荷花池、金刚桥和空音洞)等遗迹尚存,这里群山环抱、山峦起伏,泉水哗哗,鸟鸣山幽,实为旅游疗养之胜地。
三省通衢泗安镇
泗安镇位于长兴县西南27公里,为长兴西部重镇。泗安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史称“三省通衢”、“浙皖要冲”;历史上有通向安吉、杭州和安徽广德两条古大道。唐设驿站(即现泗安公馆基),南通杭州,北达南京;站内备有马厩和宿舍,供过往官吏使用;近旁附设客店,接待来往客商。宋、清设铺,清同治年间设民信局,光绪年间设大清邮政邮寄代办所。
据清《长兴县志》载,泗安镇筑有城池,城有四门,东日长安、西日广安、南日吉安、北日宜安,今址尚在。……旧名泗安,以其四方广平,故名四安,或日以保障昊兴、宜兴、故鄣、广德四处,故名。据传近代此镇向西发展为上、中.、下四安,并有水路可通湖、杭、苏等地,故在“四”字上加上三点水,为“泗”,即泗安。
泗安地居浙皖要冲,为历代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元佑元年,元军南下,元将阿刺罕自健康(南京)出泗安取道安吉独松关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其时,朱元璋率部出广德取泗安城;清咸丰十年太平军李世贤部攻克泗安;清同治元年,曾国藩派部将韩文魁到长兴镇压太平军,在泗安顺兴桥与太平军发生激战,死伤千余人,太平军退至安徽抗日战争中,我苏浙军区所部十六旅四十八团,为打通浙西通道,解放天目山地区,于1944年12月14日出长潮衙,兵分三路,夜袭泗安镇,激战1 3小时,全歼伪军一个营,战绩上了延安《解放日报》,这次战斗中牺牲的7名烈士现安葬泗安郊南华山烈士墓。
自古以来,泗安不但是军事重镇,更是商业大镇,为商贾云集、货物集散之地,有“拉不完广德、装不满泗安”之说。泗安柴弯街曾开过1 06家粮行、98家炭行;因而有“柴米街”之称。著名土特产“泗安酥糖”早在清康熙雍正年间已驰名湖杭、皖南等地。
泗安东南5里有泗安名山一一空山,空山形如覆舟,人行其上有空洞之声,故名“空山”。山下有一大湖塘,当地人称老乌塘,水面达百亩,时有野鸭成群出没;每逢夏天荷叶满塘,花香阵阵。
古老的泗安镇,实在是个旅游访古胜地。
(刊登1997年6月15日《湖州日报》•星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