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俗风情
五色傩舞
发布时间:2009-12-18信息来源:长兴县人民政府阅读:字体:【

     傩文化原是流传于我国西北、西南、岭南一带的一种古老文化,但在我省长兴,这一古老文化也有流传。

     傩,其本义有“鬼惊貌”、“鬼见而惊”、“行有节度”等多层意思,也表示有节度地驱鬼逐疫。傩文化,即面具文化。长兴的傩文化历史上地域分布很广,尤以罗岕、水口、城山等地为最具代表性。但是,由于它装神弄鬼的内容,仅在民间流传,几乎为《县志》等文字资料所不载。罗村“文革”前每年阴历四月十二定为社日,全村五个自然村,分别选用红、白、青、黑、黄五色面具,头插雉毛,赤一臂,以跳和舞为主。表演前后都要举行“开脸”(开箱)、“封脸”(封箱)仪式,燃烛、焚香、化纸、念咒,惟恐冒犯神鬼。每年农历十月中旬连续三五日举行傩祭。他们戴上面具,穿上袍服,放铳鸣炮,载歌载舞行进在山路上,几个村的队伍集合在茗理楼前空地上比试傩舞。

     长兴还有滩簧。滩簧是长兴的一个地方戏种,又名“三敲板”,流行于东长兴一带,以唐火毛、陶三毛等艺人最著名。滩簧一般由几个人轮换扮演角色上场,不勾画脸谱。但凡神仙鬼怪,一律都戴面具上场。傩戏、傩舞的伴奏全是锣鼓喧天、火铳鞭炮齐鸣的“十番锣鼓”。“十番锣鼓”有“大十番”和“小十番”之分,大、小十番锣鼓合奏称为“全套十番锣鼓”。1956年,长兴“十番锣鼓”在嘉兴地区群众文化调演中获奖。现今,长兴县文化部门正在抢救、挖掘、整理这一民间宝贵文化遗产。

      形成原因:因县志无记载,因此,傩戏如何会传到长兴,至今无从考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