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长兴
当前位置:首页
统筹城乡 小乡村里话幸福
发布时间:2022-05-20 字体:【

  最美五月天,满眼新绿,长兴处处充满生机活力。

  吕山乡胥仓村的芦笋基地里,掀开大棚薄膜,绿油油的芦笋长势喜人,头戴遮阳帽的唐红忙碌其中,干劲十足。作为低收入农户,这几年,这一棵棵小小的芦笋寄托了她增收的希望。

  在长兴,蔬菜基地、果园、产业园……这样的希望处处涌动。

  实现共同富裕,“城乡居民收入”是绕不过去的关键指标之一。

  近几年,长兴探索农村闲置资产盘活、推进“十百千万”产业帮扶工程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画出乡村“共富圈”。数据显示,2021年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1.651:1缩小为1.625:1,不但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50:1也低于全市的1.646:1,城乡协调发展稳步推进。

  长兴的城乡统筹实践,正转化为当地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如今的生活不比城里差”成了广大农民由衷的心声。

  推动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掉队

  20年前,唐红举家离开重庆奉节,移民来到胥仓村。

  年岁推移,公婆和父亲都已八十多岁,身体每况愈下,每年看病吃药就要花费4~5万元;家中还有两个孩子,小儿子出生时被检查出先天性心脏病,刚满月就花去了8万多元的手术费,后期的各种护理费对一家来说更是天文数字。老公没有文化和技术,又干不了重活,只能到企业干些杂活,每月只有一千多元的工资,在照顾一家老小之余,唐红也只能找点零活,生计成了全家最大的问题,生活压得她喘不过气。

  2018年,长兴启动了“十百千万”产业帮扶工程,唐红享受到了其中的红利。村里免费为她提供了6.3亩大棚种植芦笋。开始种不好,乡里派专家到大棚指导;农忙时来不及,党员志愿者上门帮忙采摘;销售更不用愁,由芦笋联合社和吕山供销社包销。

  当年一家净收入就多了3.5万元。2019年,除了原来的芦笋大棚,政府又在湖羊共富基地提供了羊舍和10只小羊羔,手把手教导怎么养羊,到了年底,通过乡里的湖羊义卖,又多了1.8万元。多份收入,让唐红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

  不仅如此,随着胥仓村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唐红一家搬进了新农村,崭新的房子开启了唐红一家的新生活。从低收入农户到稳步增收,唐红开始笑对人生。“一人好不是好,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如今,长兴正通过大户带小户、基地孵化帮扶、自主发展等多种方式合力帮扶、抱团发展,不断增强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和技能本领,也点燃低收入农户“加油干”的热情,一万多低收入农户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携手前行。截至2021年年底,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元,同比增幅达16%。

  实践证明,在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中,在“等靠要”向“加油干”的奋进中,在“领着干、跟着学、齐参与、共致富”的氛围中,补齐低收入群体短板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打开产村融合发展“致富密码”

  曾几何时,大量农民前赴后继奔赴城市,追求城市的巨大红利和完善的配套公共服务。但这样的现象在近几年有了改变。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大概有500万人从城市回到农村,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现象。

  在长兴,这种势头同样明显。

  蒋彩虹,水口乡顾渚村农家乐业主。30出头的她曾经筑梦大都市,大学毕业之后她留在了宁波从事酒店管理工作,从实习生到经理,当时每月8000多元的工资足以让她养活自己,加上丈夫的那部分,他们甚至打算在宁波买房定居。

  彼时,父母在水口经营着一家农家乐,但档次偏低、顾客要求高,身心疲惫的老两口打算关门另谋出路。

  那是在2017年,水口的乡村旅游已经小有规模,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也已慢慢优化,再也不是蒋彩虹印象中那个沉寂的小山村。

  于是,她和丈夫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回乡接手改造农家乐。事实证明,这样的决定很正确。如今,她和丈夫一人经营一家农家乐,年收入超百万元,一家人其乐融融。

  事实上,在顾渚,很多“蒋彩虹”从外出打工回到了家乡,依托茶文化景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和乡村旅游相关的职业,村里拥有各类乡村民宿(农家乐)600 余家,吸收全村劳动力近80%,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服务业的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50%以上的乡村民宿(农家乐)营业额超100万元,户均营业额超70万元,户均净收益27万元。

  可见,乡村振兴为农村带来了新动力,一批新乡村产业的出现让农村的利益增长点不断攀升,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更好的工作条件吸引农民回归家乡、增收致富。

  如今,水口的民宿产业、泗安的苗木产业、洪桥的河蟹产业、龙山街道的杨梅产业、吕山的湖羊产业、画溪街道的葡萄产业……长兴村村融合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快速带动农村的各项发展,而相配套的现代管理、种植技术的培训、普及,让农民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成为新型农民。

  产业支撑、技术加持,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数据显示,2021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444元,同比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10元,同比增长11.4%,高于上年4.2个百分点,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如今,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快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正成为破解城乡差距的“富民密码”和重塑城乡格局的“关键一招”。以土地为重点的乡村集成改革,为更高层次的城乡统筹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建设城乡一体化“优享长兴”

  乡村百姓幸福感的提升,来源于不断增长的收入,也来源于优质的生活配套。长期以来,“二元结构”如同一座大山横亘在城乡之间,即便是浙江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也不例外。如何尽快补齐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的短板,是迈向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课题。

  在小浦镇方一村,每逢下午5点半,蒋伟的儿子都会翘首等待下班的父母。蒋伟在长兴一企业工作,最近3年,他把家从城里搬回了方一村。每天上下班30分钟的车程成了他享受的过程,“道路宽阔、两边绿树成荫,目之所及皆是景。”确实,“村在林中、屋在树中、人在画中”,已经成为方一村的真实写照。“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在村道散散步,和村民们聊聊天,感觉在村里走一走,一天的疲惫感就没了。家里缺生活用品,不用开车,走两步就能买到。”蒋伟细数着生活在乡村的便利。“以前大家都往城里跑,现在城里人羡慕农村人,环境好、空气优、生活便利。而且我们还有乡村博物馆、农家书屋,篮球场、足球场,乡亲们可以看书、下棋、跳广场舞,城里有的我们都有。”77岁的蒋明堂见人就夸自己的家乡。

  在长兴大地,这几年,不光方一村,民生工程的春风吹进了各个乡村的角落,展开了城乡一体的喜人画卷。在这里,百姓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劳有所得……

  可以感受到,从美丽乡村到共同富裕建设,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有效扩大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有效破解优质公共服务共享难题”“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公共服务质效显著提升”等文章正加快书写,优质共享的幸福图景正逐渐增多。

  ”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建设共同富裕同样不能掉队。我们将聚焦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扩中提低,聚力聚焦品质生活,全力建设优享指数更高的城乡一体化‘优享长兴’。”县发改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陈雪峰说道。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有殷实繁荣的产业基础“积蓄人”,有治理有效的社会环境“塑造人”,有舒适靓丽的幸福家园“涵养人”。长兴,正勾勒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模样,让全体人民更好地享受高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