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旅游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长兴出土文物赏析(一)| 唐代摩羯纹八曲长杯
发布时间:2021-05-07 字体:【

今日起,常聚长兴微信平台将陆续推出由长兴县太湖博物馆带给大家的长兴出土文物赏析系列。让我们静下心,观文物,用心倾听历史的声音。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文物是:唐代摩羯纹八曲长杯



摩羯纹八曲长杯,银质,口径11.3×7.2厘米,高3.9厘米。杯体为横向分层式八曲瓣;内壁有清晰的棱线。杯口沿内壁一周以鱼子纹为地,刻几何纹。杯内壁两侧以鱼子纹为地,刻缠枝纹。杯内壁中区錾两摩羯绕火焰宝珠嘻戏图案。杯底外壁有焊接痕迹,推测原有圈足。纹饰部分鎏金。长兴下莘桥唐代银器窖藏出土(图一)。



此杯明显不是中国传统饮食器皿。那它是什么风格的器物呢?

据研究,此类长杯应属萨珊式多曲长杯。其形制渊源于3至8世纪伊朗高原流行的一种平面大体为长椭圆形,器壁呈多曲瓣状的杯,这一时期伊朗高原主要是萨珊王朝统治,此类杯是萨珊王朝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皿之一(图二)。


此类器物呈长椭圆形并有曲瓣,学者以曲瓣的多少称“八曲长杯”、“十二曲长杯”等,或统称“多曲长杯”。多曲长杯是伊朗人在萨珊时期创造定型的器物,以后逐步向外传播,或被仿制。中国境内出土的此类多曲长杯是经中亚、新疆传入而后仿制、再创新的产物。中亚的塔吉克斯坦的建筑壁画中有比较明确的多曲长杯的形象(图三)。



萨珊式多曲长杯在中国的出现不晚于四世纪,新疆库车克孜尔第38窟主室窟顶4世纪的壁画上已经见到多曲长杯的图像(图四)。

中国已知时代最早的1件多曲长杯,是山西大同南郊北魏遗址出土(图五)。据专家推测可能是中亚地区的产品。



大同北魏城址出土的多曲长杯,证明西方的这种杯的实物早在北魏时已传入中国。唐朝初年或稍早,造型奇异、制作精良的西方金银器令人耳目一新,促使唐朝艺匠开始学习和模仿,并根据中国人的审美加以创新。

今天我们看到的唐代制造的多曲长杯较之萨珊长杯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曲瓣不像大多数萨珊器那样极其夸张的凸鼓;特别是长杯的纹饰,完全摒弃了萨珊多曲长杯表现拜火教圣典中的信仰和神怪故事的图案,而代之以唐人喜闻乐见的繁缛细密的植物或动物纹样。目前发现的唐代多曲长杯多收藏于国外(图六,1-6)



符合了大众的共同喜好,就具有了流行于社会的生命力。萨珊式多曲长杯对中国器物造型的深远影响,并不仅仅局限在金银器上。考古发掘还出土了唐宋时期的瓷长杯、水晶长杯(图七,1-4),可见当时的人们对这一器型的喜爱。



还需要说明的是,长兴出土的八曲长杯上所饰摩羯纹,源自古印度神话中的形象,经中亚、新疆传入内地。隋唐以来摩羯纹常见于金银器、瓷器。多曲长杯一般用作酒具或茶具(图八)。



一件形状奇特的杯子,可以反映出唐代与西亚、中亚、南亚的文化交流,反映唐代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吸收与创新,反映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和。

这就是文物的价值,让我们可以窥见早已远去的时代,窥见那个恢宏的大唐盛世。

 附:根据同为银质、杯体基本相同的八曲长杯的圈足形态,可复原长兴出土八曲长杯的完整面貌(图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