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曾经熟悉的生产场景正在悄悄改变。来到位于天能绿色制造产业园的浙江昊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成排的设备正快速运转,以往需要人工完成的取件、装箱、堆垛,现在全部交给了机器人。
“智能因子”融入生产流程,带来的是生产方式的革新。依托总部天能集团建设的企业信息化网和工业互联网,车间实现智能管控。供应链管理、原辅材料采购、生产任务下达、订单发货的全流程都由大数据中心自动生成,效率、成本、质量大大优化。公司副总经理陈连强表示,通过导入智能化系统,无论是生产、物流管理,还是技术开发和工艺管控都更加快速、便捷、柔性。
在长兴,产业数字化的成果遍地开花。作为全省唯一的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兴近年来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发展智能制造、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擘画数字经济发展蓝图的着墨重点。围绕装备制造、现代纺织、新型电池等传统产业,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2019年以来,全县在设备软件投资上超500万元的项目共有143个,累计投资209.7亿元。
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的同时,长兴深知重大项目对产业转型的基石作用。通过招引龙头企业和引领型项目,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引擎,抢占发展主动权和话语权。位于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长兴分区的吉利汽车生态数据产业园项目,便是这样的“点睛之笔”。
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目前数据中心等3个主要单体已全部结顶。未来将通过打造云资源平台,为吉利旗下的5G车联网、自动驾驶、智能出行等板块提供服务,开拓互联网运用的新版图。“我们等于是把吉利的‘大脑’扎根到了长兴。”项目技术负责人吴晓明介绍,产业园除了为吉利新能源研发中心提供基础服务,还将为长兴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等融合数字化新产品发挥带动作用。
站在大数据、智能化的“风口”,长兴持续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交出了一张不错的“成绩单”。去年,全县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幅达16.8%,居全省前列。“发展数字经济,长兴有产业支撑基础,有要素保障条件,也有协同经验积累,我们将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抢抓G60科创走廊的重大机遇,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链。”县经信局数字经济科工作人员庄琛介绍说。
数字经济领域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层出不穷,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长兴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再加速,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初步建成,以数据治理和分析为核心,破解数据孤岛难题,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目前,全县已完成56个部门、920类数据资源目录、10625条字段、30864路视频资源梳理,归集数据总量达2亿条,实现数据资源的一方采集多方使用、一网传递全网更新。
围绕全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并结合长兴自身提出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县域智慧化”目标,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表示,“要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去赋能传统产业,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机遇,在优势领域获得跨越发展。而城市建设的资源、管理的资源,要先从数据化到网络化,最后才能逐步实现智慧治理。”
从“制造”到“智造”,让传统企业在智能化大潮中“华丽转身”;从“数字”到“产业”,让产业转型在调整优化中“提档升级”;从“传统”到“智慧”,让政务服务在城市管理中“快捷高效”。长兴,正加快驶入数字经济时代的“快车道”,为经济发展赋能,为城市生活添彩。